
亦作“ 二勝環 ”。 南宋 初年的一種軍旗圖案。後亦用美玉琢成帽環。取蒙塵的 徽宗 、 欽宗 自北回歸之意。 宋 張端義 《貴耳集》卷下:“ 紹興 初, 楊存中 在 建康 諸軍之旗中有雙勝交環,謂之二聖環,取兩宮北還之意。因得美玉琢成帽環,進 高廟 曰:‘尚禦裹。’偶有一伶者在旁, 高宗 指環示之:‘此環 楊太尉 進來,名二勝環。’伶人接奏雲:‘可惜二聖環,且放在腦後。’ 高宗 亦為之改色。”
“二聖環”是南宋初期的政治象征符號,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本義與象征意義
該詞原指一種雙環交疊的圖案,最初用于軍旗裝飾,後以玉器制成帽環。其核心寓意是“迎回被金國擄走的宋徽宗、宋欽宗(即‘二聖’)”,表達南宋軍民對收複失地、君主歸國的期望。據《貴耳集》記載,名将楊存中在紹興初年(1131年)設計此圖案,稱“二聖環”以明志。
政治諷刺延伸
部分史料提到,宋高宗時期有伶人借“二聖環”諧音“二聖還”,諷刺朝廷偏安一隅、将收複失地的訴求“置于腦後”。這一典故雖多見于野史筆記,但反映了當時民間對政權妥協政策的不滿。
補充說明:該符號的命名直接關聯“靖康之變”的曆史背景,是南宋初期主戰派政治訴求的具象化表達。需注意,其具體形制與使用場景因史料記載簡略,存在細節争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