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谛的意思、四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谛的解釋

[four noble truths] 佛教基本教義,特指人世間的一切都是苦的,生的欲望是苦的因緣,隻有消除業因的煩惱(欲望)才能得到解脫,而解脫的道路是通過八正道消滅私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谛(sì dì)是佛教核心教義之一,指佛陀悟道後首次宣講的四種根本真理,即“苦、集、滅、道”。其釋義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四” 為基數詞,指四種;“谛”(dì)在古漢語中本義為“審察、細察”,引申為“真實不虛的道理”。佛教術語中,“谛”特指佛陀所證悟的宇宙人生真相。故“四谛”即四種真實不虛的聖者真理,是佛教對生命本質與解脫路徑的系統概括。


二、四谛的具體内容

  1. 苦谛(Dukkha)

    指衆生生存的本質是苦。佛教認為生命包含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别離、求不得、五蘊熾盛。此谛揭示世間無常、無我,一切存在皆具逼迫性。

    來源:《增壹阿含經》卷十七:“雲何苦谛?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是為苦谛。”

  2. 集谛(Samudaya)

    闡明苦的根源。衆生因無明(愚癡)、貪愛、執著,造作善惡業力,形成輪回之因,即“集起煩惱,招感苦果”。

    來源:《雜阿含經》卷十五:“雲何集谛?謂愛取有,喜與貪俱……是名集谛。”

  3. 滅谛(Nirodha)

    指苦的止息。通過斷除煩惱業因,可證得涅槃——超越生死、寂靜安樂的終極解脫境界。

    來源:《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七:“滅谛雲何?謂即諸漏永盡……究竟涅槃。”

  4. 道谛(Magga)

    達成滅苦的實踐方法,即“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為通向涅槃的修行綱領。

    來源:《中阿含經》卷七:“雲何道谛?謂八支聖道……是謂道谛。”


三、四谛的哲學意義

四谛以“苦”為起點,以“滅”為目标,以“道”為實踐,構成佛教的因果邏輯鍊:


四、現代诠釋與文化影響

在漢語語境中,“四谛”不僅是宗教術語,更成為哲學思辨的符號,常被引申為對困境根源的剖析與超越之道。例如:

“直面人生之苦(苦谛),反思欲望之因(集谛),方能追求心靈自在(滅谛),并以智慧踐行(道谛)。”


參考來源:

  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四谛”條目(中華書局,1922)
  2.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3. 《漢譯巴利三藏·相應部》(元亨寺譯本,1990)
  4. 印順《佛法概論》第三章(正聞出版社,2000)
  5.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線上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四谛(又稱四聖谛)是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由釋迦牟尼提出,揭示人生本質與解脫之道。以下是四谛的詳細解釋:

一、苦谛(Dukkha)

指世間一切皆苦的本質,包含三種苦:

  1. 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别離、求不得、五陰熾盛(身心煩惱)。
  2. 三苦:怨憎會苦(與厭惡之人相遇)、愛别離苦(與所愛分離)、求不得苦(欲望無法滿足)。
    佛教認為,即使表面的快樂也因無常而終歸于苦。

二、集谛(Samudaya)

指苦的根源,即“貪、嗔、癡”三毒與無明(對真理的無知):


三、滅谛(Nirodha)

即滅除痛苦、達到涅槃(解脫生死輪回的境界)。
通過斷除貪欲與無明,可脫離苦海,進入“不生不死”的寂靜狀态。


四、道谛(Magga)

實現滅苦的修行方法,核心為八正道:

  1. 正見、正思維(正确的認知與思考);
  2. 正語、正業、正命(正當的言行與生計);
  3. 正精進、正念、正定(持續努力、專注與禅定)。

四谛的邏輯關系

四谛不僅是理論框架,更提供了一條從認識到實踐的完整解脫路徑,奠定了佛教哲學與實踐的基礎。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佛教經典《阿含經》或相關釋義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辔百體闆車不避斧钺策源地纏攪懲惡抽抽搐搐墊料二戴二鴻法衮風馳電騁附辭會義浮借戈兵亘絶鬼嘴航船寒煖鶴塞候灰歡娛唿噜漿酒霍肉經世緻用救世菌桂嬾慢褴毵老版廉襜連軒領讀理七樓艦輪鞅蠻做旄敦木酪擰勁兒陪笑臉掊斂牆面而立诮诘锲刻碛鹵侵傷全國佉沙撒噴申許師老兵疲受诎疏草送故汪浪往謝溫蠖文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