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補攝的意思、補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補攝的解釋

謂相互補充替代。《逸周書·籴匡》:“年儉穀不足,賓祭以中盛,唯鐘鼓不服美,三牧五庫補攝。” 孔晁 注:“職事相兼不物設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補攝"是古漢語中由"補"與"攝"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官職的代理與補充。《漢語大詞典》将"補"解釋為"填補空缺",《古代漢語詞典》中"攝"則指"代理、兼理",二字結合特指在官位出現空缺時臨時委任官員代理職務的制度性安排。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七年》"攝卿以往可也",後經《史記·孔子世家》"由大司寇行攝相事"等典籍發展,逐漸形成"補攝"的固定搭配,指代古代官員在職位空懸時的臨時性職務代理制度。這種制度常見于唐宋時期的職官體系,《通典·職官》記載:"凡尚書缺,則攝者補其政",體現了古代官僚系統維持政務連續性的特殊機制。

在實際使用中,"補攝"常與"權知""假守"等術語并列,如《宋史·職官志》載"諸州通判,遇守臣有阙則補攝其職",說明其應用範圍主要集中于地方行政職務的臨時委任。該制度既不同于正式任命,也區别于長期代理,具有明确的時限性和補充性特征。

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通典·職官》(中華書局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補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補攝”讀作bǔ shè,意為“相互補充替代”。多用于描述不同事物或職責之間的互補關系,強調通過兼管、兼任等方式實現功能上的補充。

2. 出處與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逸周書·籴匡》:“年儉穀不足,賓祭以中盛,唯鐘鼓不服美,三牧五庫補攝。”。
其中“三牧五庫補攝”指在物資匮乏時,通過調整管理職責(如三牧、五庫的職務相互兼管)來維持運作。孔晁注解為“職事相兼不物設也”,即通過職能合并避免冗餘。

3. 結構與詞性

4.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行政、禮儀或資源管理中的靈活調整,如官職兼任、祭祀流程簡化等,體現“以簡代繁”的應對策略。

5. 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極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彙,常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逸周書》及相關注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飽掠保甯杯水輿薪布奠不可名狀怖慄猜意城裡人穿徹誕恣電子亞層地老天荒地下宮殿東完西缺鬥碗餌糕反常行為憤怫奉誠園風痱鳳燭高意革留各執己見公頃過壽國庠惠政戶頭介邱接席疾路拘陋克搭控攏快捷龍燈眠覺民行内外孫青幰秋實仁智樂若出一軌森棱甚都深謀麝香骢詩料獸圈首術獸睡死色宿猾太平天國天籥同部銅絲委過舞衫歌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