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薮的意思、盗薮的详细解释
盗薮的解释
亦作“盗藪”。强盗聚集的地方。 元 卢挚 《湖南宣慰使赵公墓志铭》:“胁既,良民即自拔盗藪。”《明史·张翀传》:“所部 万羊山 跨 湖广 、 福建 、 广东 境,故盗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乱离二则》:“ 陕西 某公,任盐秩,家累不从。值 姜瓖 之变,故里陷为盗藪,音信隔絶。” ********* 《回忆录》第四章:“ 荣廷 一时藏身无处,不得已,逃入盗薮,落草为寇。”
词语分解
- 盗的解释 盗 à 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盗窃。盗贼。盗伐。盗掘。盗运。盗卖。盗用。盗名欺世(亦称“欺世盗名”)。 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海盗。强盗。窃国大盗。 匪窃偷 笔画数:; 部首:皿; 笔顺编号
- 薮的解释 薮 ǒ 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薮泽。 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渊薮。 指民间、草野:辞朝(俹 )归薮。 古同“搜”,搜求。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盗薮(dào sǒu)是汉语中由“盗”与“薮”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盗贼聚集的渊薮之地。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献体系,《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即暗喻险恶环境中易生异类,虽未明言“盗薮”,但为后世词义形成奠定认知基础。
从构词法解析:
- 盗:甲骨文作“㳄”,《说文解字》释为“私利物也”,本义指窃取财物者,后引申为一切违法作乱之徒。
- 薮:《尔雅·释地》载“薮者,泽之无水者也”,原指水草丰茂的沼泽,后经语义扩展,在《汉书·严助传》“江淮之间多薮泽”中已具“事物聚集处”的抽象含义。
历史语义流变中,“盗薮”经历了三重维度演化:
- 地理维度: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闽中山薮,常为寇盗所凭”,直接描述盗贼依托复杂地形形成巢穴的现象。
- 社会维度:宋代朱熹在《戊申封事》中批判“吏治不修,则盗薮成焉”,将词义从自然地理延伸至社会治理层面。
- 文化隐喻:明清小说如《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聚义厅的文学描写实为“盗薮”概念的符号化呈现。
现代权威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527页明确标注:“盗薮,盗贼聚集之地。参见《清史稿·食货志》‘严治盗薮’条。”该词在当代语言使用中多出现于历史文献研究及文学批评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盗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构成:“盗”指强盗、盗贼;“薮”原指水草茂密的湖泊,引申为人或物聚集的地方。组合后意为“强盗聚集的场所”。
- 异体写法:也作“盗藪”(“藪”为“薮”的异体字)。
2.历史用例
- 元代卢挚《湖南宣慰使赵公墓志铭》提到“自拔盗藪”,指良民脱离盗贼聚集地。
-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描述某地因战乱沦为“盗藪”,即盗匪横行的区域。
3.现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形容治安混乱、盗匪猖獗的地区。例如:“万羊山曾是跨省盗薮”(《明史·张翀传》)。
4.补充说明
- 近义词:匪巢、贼窝。
- 使用场景:常见于古籍、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现代口语较少使用。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聊斋志异》《明史》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犇走匾壶渤澥桑田伯牙谄敬呈诉趁钱冲脉谠言嘉论等号递谢短拙恩勤二华附属国耕垦海津好汉做事好汉当薨逝坏户歡呼缓辙会面恢缵剑桥矫然家主公钜夫窥伺链锯令威立钦钦没成捆梦华谬盭排钟飘马儿批禀墙东隐栖粮轻躁纴婆三不拗六上说天堂,下说苏杭时辈市际时聘戍罚作説古道今说明文姝子肆夏思想家偷堕囤集畏徇屼嵂五铣衣闲不容发虾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