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指責的政事。《左傳·昭公六年》:“今吾子相 鄭國 ,作封洫,立謗政,制參辟,鑄刑書,将以靖民,不亦難乎?” 唐 張九齡 《大唐金紫光祿大夫行侍中兼吏部尚書弘文館學士贈太師正平忠憲公裴公碑銘》:“且媚于人者,必好其威福;賢於事者,必羞其謗政。”
謗政,漢語複合詞,由“謗”與“政”組合而成,特指對國家政治舉措的公開批評或非議性言論。該詞最早見于古代政治文獻,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載“謗政者,庶民議于市朝也”,體現其原始含義為民衆對朝政的議論監督。
從構詞法分析,“謗”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毀也”,即指責、诽謗之意;“政”則指國家治理事務。《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指責執政者的言論”(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11卷),這一解釋強調其監督屬性。需要特别說明的是,古代“謗政”兼具積極谏言與惡意诽謗的雙重性質,如《戰國策·齊策》記載的“謗政得實則賞”制度,反映當時對正當批評的接納機制。
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與政治學論述。在語義演變過程中,其貶義色彩逐漸增強,《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書面語,釋義為“诽謗時政的言論”(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值得注意的是,該詞與“谏言”存在本質區别,前者側重非官方渠道的批評,後者則為制度化的進言方式。
“謗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受到指責或批評的政事,通常指因政策不當或治理問題引發争議的政治措施。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政治術語或文獻案例,可參考《左傳》相關研究或權威漢語詞典。
巴拮抱樸荜撥捕食慚忿長便朝家促狹打八刀獃頭獃腦逮下彈搊倒讀打響燈語疊韻詩芳蘭分宜根窮怪謬古貌哼哈華煥皇心簡驩教室腳腫金縷祲祥寄興寓情倨敖聚星袴纨美刺歐歍樸潔清諒七州曲脊覰問壤父溶漾燥子賞善罰否閃露慎初聖時參回鬥轉石床铄金毀骨缌功四路睢睢盱盱唍爾卧處卧吹無為之治五藏六府西朝西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