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槊的意思、刀槊的詳細解釋
刀槊的解釋
刀和長矛。泛指兵器。《晉書·苻生載記》:“ 洪 大驚,鞭之。 生 曰:‘性耐刀槊,不堪鞭捶。’” 宋 葉適 《夫人陳氏墓志銘》:“僧詛鬼路駡,聚刀槊,期以死競。”《元史·郭德海傳》:“夜大雪,深三尺,溝中軍僵立,刀槊凍不能舉。” 清 薛福成 《籌洋刍議》:“籍其名於官,授以刀槊,教之擊刺。”
詞語分解
- 刀的解釋 刀 ā 用來切、割、斬、削、砍、刺、鍘的工具:刀子。刀兵。刀法。剪刀。鐮刀。 中國的紙張計量單位:一刀合一百張。 古代的一種錢币,因其形如刀故稱:刀币。 姓。 筆畫數:; 部首:刀; 筆順編號:
- 槊的解釋 槊 ò 長矛,古代的一種兵器:“橫槊賦詩”。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刀槊”是古代漢語中對兩種兵器的合稱,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刀槊由“刀”與“槊”組合而成:
- 刀:單刃短兵器,用于劈砍。
- 槊(shuò):即長矛,一種柄長刃尖的刺擊兵器,類似現代的槍()。
兩者合稱泛指古代近戰冷兵器,常見于史書和軍事文獻中,例如:
《晉書·苻生載記》:“性耐刀槊,不堪鞭捶。”
《元史·郭德海傳》:“刀槊凍不能舉。”
二、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 軍事場景
常用于描述戰場武器或士兵裝備,如《清史演義》提到“兩旁必列刀槊”,體現軍隊的武備狀态()。
- 個人武藝
如《魏書》記載士兵擅長“刀矟”(即刀槊的異寫),強調近戰搏擊能力()。
三、相關詞彙與延伸
- 橫槊賦詩:指文武雙全的典故,如蘇轼《赤壁賦》中“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 槊血滿袖:形容激戰慘烈,血染戰袍。
四、總結
“刀槊”是古代對刀矛類兵器的統稱,多用于史書和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已不常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晉書》《元史》等原始史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刀槊》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刀和長矛。它由刀(刂)和槊(槊)兩個部首組成,刀部表示刀具,槊部表示長矛。刀部的筆畫數為2,槊部的筆畫數為16,總筆畫數為18。
《刀槊》一詞來源于古代兵器的名稱,用于形容刀和長矛這兩種尖刃武器。在繁體字中,刀槊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刀槊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寫法中,刀部筆畫數為3,槊部的筆畫數為14,總筆畫數為17。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手持刀槊,勇猛地向敵人沖去。
一些由《刀槊》組成的詞語有:刀槊戰、刀槊見血。
與《刀槊》近義的詞有:刀槍劍戟。
與《刀槊》反義的詞有:筆墨紙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