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燃起火把。《文選·張衡<西京賦>》:“升觴舉燧,既釂鳴鐘。” 薛綜 注:“燧,火也。謂行酒舉烽火以告衆也。”《後漢書·班固傳上》:“割鮮野食,舉燧命爵。”按,《文選·班固<西都賦>》作“舉烽”。
(2).燃起告警烽煙。《宋史·種世衡傳》:“有急,則舉燧介馬以待。”
“舉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該詞主要有兩種解釋:
燃起火把
常見于宴會或儀式場景,用于傳遞信號或營造氛圍。例如《後漢書·班固傳》記載的“舉燧命爵”,即在宴飲時點燃火把,配合鐘鳴聲完成敬酒儀式。此用法中的“燧”指代火源,可能與古代以燧石取火的工具相關。
燃起告警烽煙
作為古代邊防報警手段,通過點燃烽燧傳遞敵情。如宋代詩人陳僩在《讀明妃引》中提到的“骊山舉燧因褒姒”,即以烽火為曆史典故。這種場景下的“燧”特指烽火台的信號火源,與“烽”共同構成晝夜交替的預警系統。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後漢書》等古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舉燧》(jǔ suì)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點燃火種。字面意思指舉起火石點燃野火,引申義為積極行動來推動某事的發展。
《舉燧》一詞的拆分部首為“立”和“火”,各自具有立和火的意義。其中,“立”部表示站立、豎立;“火”部表示火焰、火光。
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将“舉燧”這個詞拆分為“立”(第5筆)和“火”(第4筆)。
《舉燧》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火種取火方法。燧石是一種可産生火花的石頭,古人常用燧石與打火石相碰撞,産生火花,進而點燃柴草、引起火焰。
繁體字“舉燧”中的“舉”和“燧”與簡體字的“舉”和“燧”意義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不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舉燧”可能會以不同的字形書寫,但意義并無變化。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舉燧》的例句:
與《舉燧》相關的其他詞彙:
與《舉燧》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與《舉燧》意思相反的成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