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lage] 路程,裡程
度道裡(路上行程)會遇之禮畢。——《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1).道路;路途。《管子·七法》:“故有風雨之行,故能不遠道裡矣;有飛鳥之舉,故能不險山河矣。” 漢 焦贛 《易林·小畜之無妄》:“道裡夷易,安全無患。” 晉 陶潛 《拟古》詩之六:“不怨道裡長,但畏人我欺。” 宋 宋祁 《王畿千裡賦》:“風雨之所交者,道裡之必均焉。” 清 洪昇 《長生殿·覓魂》:“[童]這壇可有多少大?[浄]雖則是倚方隅,占基階,壇場咫尺,卻可也納須彌,藏世界,道裡由延。”
(2).普通長度。 梁啟超 《<變法通議>自序》:“其於古人之意,相去豈可以道裡計哉?”
(3).道路村落。《商君書·錯法》:“苟有道裡,地足容身,士民可緻也。苟容市井,財貨可衆也。”
“道裡”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意義與空間、地理及人際關聯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辭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義:道路的裡程
指兩地之間的實際道路距離。例如《史記·大宛列傳》提及“道裡遼遠”,強調地理空間上的遙遠性。此釋義常見于古代交通語境,反映古人測量路程的基本概念。
二、引申義:地理位置的間隔
《漢語大詞典》收錄其擴展含義為“地域之間的間隔”,如《漢書·西域傳》中“道裡雖近,水土異宜”,既指物理距離,也隱含自然環境差異對人文活動的影響。
三、比喻義:人際關系的親疏
在文學作品中常被賦予抽象意義,如清代方苞《與王昆繩書》中“道裡隔絕”,比喻人際關系因客觀條件産生的隔閡。現代漢語中亦保留此用法,例如“道裡不同不相為謀”。
四、現代用法:行政區劃單位
當代部分地方行政區劃沿用“道裡”作為名稱,如哈爾濱市道裡區。此類用法源自古代“道路”與“裡坊”制度的結合,體現曆史地名的延續性。
參考資料:
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3.《漢書》中華書局注釋版
“道裡”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道路與路程
指具體的道路或路途的裡程,常用于描述行程距離。例如《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中“度道裡會遇之禮畢”,即指計算路程安排會面禮儀。
泛指長度或差距
引申為抽象的距離概念,如“不可以道裡計”形容差距極大,遠超普通長度單位可衡量。
該詞兼具具象(路程)與抽象(差距、過程)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地名信息,可查閱《史記》《漢書》或地方志類資料。
罷廢佛鉢簸采補唇補考才能陳熟塵榻刁酒惇叙府署富叟官室含嘉倉耗耗合轍宦牒黃大環規缋事渾穆火畜忽其建極簡在帝心禁障就決疾惡若雠峻邁餽謝令人注目靈潤六疾館撚巴賠房鵬衢破午前所未聞清名七郤八手乳子塞南識幾飾琢束拘疏猛松架酸醋睢盱拓印騰尺鐵錫通準唾盂王贊吾僚烏天黑地湘川鄉族鮮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