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鐵和錫。《宋史·職官志五》:“﹝軍器監﹞作坊物料庫,掌收鐵錫、羽箭、油漆之屬。”
(2). 唐 代一種劣質錢币。以鐵和錫熔鑄而成。《舊唐書·食貨志上》:“又降敕非鐵錫、銅蕩、穿穴者,并許行用。”《舊唐書·食貨志上》:“假託官錢,将入京私用。京城錢日加碎惡,鵝眼、鐵錫、古文、綖環之類,每貫重不過三四斤。”
(3).指錫杖。 唐 賈島 《贈僧》詩:“鐵錫挂臨海,石樓聞異香。” 五代 齊己 《渚宮自勉》詩之一:“必謝金臺去,還攜鐵錫将。”參見“ 錫杖 ”。
鐵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佛教器具的合稱 鐵錫在佛教文化中特指僧侶隨身攜帶的兩種法器:鐵缽與錫杖。鐵缽用于化緣盛食,錫杖則為行走時振地警示蟲蟻所用。據《佛學大辭典》記載,唐代詩僧貫休曾在《送僧之湖外》中寫道「鐵錫挂臨海,石樓聞異香」,此處「鐵錫」即代指行腳僧的修行器具。
二、冶鑄材料的古稱 在傳統冶鑄領域,「鐵錫」作為金屬材料的并稱,最早見于《天工開物》。明代科學家宋應星記載「凡鐵分生熟,出爐未炒則生,既炒則熟。生熟相和,煉成則錫」,此處「錫」實指精煉提純後的優質鐵料,與鐵并稱反映古代金屬加工技術。
需要說明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存留于佛教典籍和古代工藝文獻中。讀者欲深入了解可參閱《漢語大詞典》「鐵錫」條目,或考據《景德傳燈錄》等佛教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鐵錫”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宋史》《舊唐書》等文獻,或查閱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被告本實别稱别怨捕蛇者說钗燕超羣出衆斥竄酬接垂憲楚王風村囚打落水狗大儀得用殿最低手讀奏翻刻斐變豐厚忿忮浮嚣過故人莊好容易潢星喚頭華幄胡服貨倉佳惠劍壁橘山坑儒濫熟裡外亂人耳目蠻江秘辛眯語陌生谟言旁擊辟難平滿姘人七寶輿全和三居生息失着四危堂顔統和頽墜讬任往載緯候握柄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