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踈猛”。粗犷急躁。 唐 孫棨 《北裡志·牙娘》:“而 表中 性踈猛,不拘言語。”
“疏猛”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與結構
拼音為shū měng,字形結構均為左右結構。
基本解釋
意為粗犷急躁,可寫作“踈猛”。
引證與出處
出自唐代孫棨《北裡志·牙娘》:“而表中性踈猛,不拘言語。”描述人物性格直率、不拘小節。
網絡與綜合釋義
現代用法仍指性格豪放且急躁,常見于對曆史人物或文學形象的描述。
相關成語
如“寬猛相濟”“龍精虎猛”等,但“疏猛”本身較少用于成語。
該詞多用于形容性格粗犷、不拘小節之人,屬于較為古雅的書面表達,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疏猛》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某人的行為或态度疏忽而又激烈、急躁。它指的是一個人在處理事情時不細心而又做事雷厲風行的表現。
《疏猛》這個詞的部首是疒(病)和犬(狗),其中疒為左側部首,犬為右側部首。
根據部首可以得知,它的拆分筆畫為疒的5畫加上犬的4畫,總共是9畫。
《疏猛》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道家經典書籍《莊子》。在《莊子·天運篇》中出現了:“古者,大旱十年而後至水。其疏猛之間,與百年之聞,如鼓之于耳。”這裡指出了疏猛作為一種急躁而又不細心的态度。在繁體字中,《疏猛》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漢字《疏猛》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微的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是“疏硪”。雖然寫法有所不同,但依然保持了《疏猛》的意思。
1. 他在工作中常常疏猛,讓很多細節都忽略了。
2. 她的脾氣很疏猛,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
疏猛無關部首的組詞有:疏忽、疏懶、疏遠。
近義詞:急躁、激進、浮躁。
反義詞:細心、謹慎、穩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