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lage] 路程,里程
度道里(路上行程)会遇之礼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道路;路途。《管子·七法》:“故有风雨之行,故能不远道里矣;有飞鸟之举,故能不险山河矣。” 汉 焦赣 《易林·小畜之无妄》:“道里夷易,安全无患。” 晋 陶潜 《拟古》诗之六:“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宋 宋祁 《王畿千里赋》:“风雨之所交者,道里之必均焉。”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童]这坛可有多少大?[浄]虽则是倚方隅,占基阶,坛场咫尺,却可也纳须弥,藏世界,道里由延。”
(2).普通长度。 梁启超 《<变法通议>自序》:“其於古人之意,相去岂可以道里计哉?”
(3).道路村落。《商君书·错法》:“苟有道里,地足容身,士民可致也。苟容市井,财货可众也。”
“道里”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其核心意义与空间、地理及人际关联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辞书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义:道路的里程
指两地之间的实际道路距离。例如《史记·大宛列传》提及“道里辽远”,强调地理空间上的遥远性。此释义常见于古代交通语境,反映古人测量路程的基本概念。
二、引申义:地理位置的间隔
《汉语大词典》收录其扩展含义为“地域之间的间隔”,如《汉书·西域传》中“道里虽近,水土异宜”,既指物理距离,也隐含自然环境差异对人文活动的影响。
三、比喻义:人际关系的亲疏
在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抽象意义,如清代方苞《与王昆绳书》中“道里隔绝”,比喻人际关系因客观条件产生的隔阂。现代汉语中亦保留此用法,例如“道里不同不相为谋”。
四、现代用法:行政区划单位
当代部分地方行政区划沿用“道里”作为名称,如哈尔滨市道里区。此类用法源自古代“道路”与“里坊”制度的结合,体现历史地名的延续性。
参考资料:
1.《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3.《汉书》中华书局注释版
“道里”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道路与路程
指具体的道路或路途的里程,常用于描述行程距离。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即指计算路程安排会面礼仪。
泛指长度或差距
引申为抽象的距离概念,如“不可以道里计”形容差距极大,远超普通长度单位可衡量。
该词兼具具象(路程)与抽象(差距、过程)双重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地名信息,可查阅《史记》《汉书》或地方志类资料。
宝鸭八威陛级并边博容婵娟産物撤动瞠目程头杵杖错带逮坐灯红酒绿对牀放荡形骸非诋桂蟾诡幻悍虏合算洪流饯送践胙铰链金貂取酒境壤谨秘屐响卷云纹居国两握落卷懋业迷目啮檗吞针农祥判断词批览遒泽诎容穰穰劳劳热水管戎行阮家丧奠山背扇烈收敛所易素轩桃菹铁片痛剿穷追狭庐相诮销折遐绪西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