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忽期 ”。倘然。 唐 白居易 《題西亭》詩:“幸有酒與樂,及時歡且娛。忽其解郡印,他人來此居。”《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忽期南面稱尊日,活捉粉骨細颺塵。” 蔣禮鴻 通釋:“‘期’字,應作‘其’……‘忽其’也就是‘倘然’。”
“忽其”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忽其”意為“倘然”,即表示假設或偶然的情況,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如果”“假如”或“突然”。該詞在古籍中常寫作“忽期”(如敦煌變文),後經學者考訂,“期”實為“其”的誤寫,故統一為“忽其”。
“忽其”多用于唐宋詩文,表示對未來的假設或轉折,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其近義詞為“倘然”,但語義更強調時間流逝中的偶然性(如“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忽其”為“匆匆”之意,屬引申用法)。
該詞屬古漢語範疇,常見于詩詞及早期白話文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或《白居易集》注解。
《忽其》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突然,猛然,一刹那之間。形容動作迅速,時間短暫。
《忽其》由“忄”(心部首)和“其”(qi部首)組成。它們的筆畫分别是“3”和“8”。
《忽其》最早來源于《易經》中的卦辭。其中“忽”意為突然,引起人們的警覺和思考。後來,它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詞語,表達快速和突然的含義。
《忽其》的繁體字寫作「忽其」。
在古代,忽其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沿用現代的形式。在楷書中,「忽」字的形狀較為規整,每個筆劃相對準确,展現出動态的氣息。同樣地,「其」字的形态也保留了其古老的特點,可見字形演變的曆史。
1. 他忽其一動,抓住了那隻蝴蝶。
2. 忽其一瞥,我看見了她從遠處走來。
組詞:
1. 忽視:對某事物或某人不予重視、注意。
2. 忽略:對某事物或某人不予重視、忽視。
近義詞:
1. 突然:在瞬間、忽然之間發生或出現的。
反義詞:
1. 細水長流:形容事物發展過程緩慢而持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