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繪畫之事。 南朝 宋 裴松之 《上<三國志注>表》:“竊惟繢事以衆色成文,蜜蠭以兼采為味,故能使絢素有章,甘踰本質。”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下》:“夫盛服飾者以珠翠為先,工繢事者以丹青為主。” 劉師培 《<骈文讀本>序》:“故能光明上下,劈棤萬類,未有志白賁而訧翰如,隲素功以該繢事者也。”
“缋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缋事”指繪畫之事。“缋”本義為布帛的織餘部分(即織物頭尾的殘餘),後引申為繪畫,故“缋事”特指與繪畫相關的活動或技藝。例如《說文解字》提到“缋,織餘也”,段玉裁注補充其引申為繪畫。
發音與構成
文獻引用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缋事”已被“繪畫”“美術”等詞彙取代,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藝術史的語境中。
擴展說明
“缋”在《說文解字》中本指織物的殘餘部分,如、4、7所述,後引申為繪畫,體現了古代紡織與藝術的關聯。該詞反映了漢語詞彙從具體到抽象的語義演變特點。
《缋事》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意思是“修飾事物的文字、文章”。它包含了修飾和事物兩個概念。
《缋事》的拆分部首是“纟”和“事”,部首“纟”表示與紡織品相關的事物,部首“事”表示與事情相關的事物。
《缋事》的筆畫分别為19畫,纟部為6畫,事部為13畫。
《缋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它是由纟和事兩個部首組合而成的。在繁體字中,他是以「繢事」的形式出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缋事》在古代的寫法為「結綸」,其中的「結」表示細密的紡織品,「綸」表示文學作品。
1.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各種修辭手法,為故事增添了許多缋事。
2. 這個畫家的作品總是能夠通過精細的缋事表達出深刻的情感。
缋繡、缋線、缋花、缋寫、缋文
附文、飾文、修辭
素寫、平實、簡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