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掉書袋 ”。 清 王韬 《淞濱瑣話·畫船紀豔》:“語甫罷,而 繡雲 自艙内出,轉詢可作詩詞否, 繡雲 曰:‘兒是俗人,不解掉文袋。’” 魯迅 《華蓋集·我的“籍”和“系”》:“譬如,假使要掉文袋,可以說說‘桃紅柳綠’,這些事是大家早已公認的,誰也不會說你錯。”
“掉文袋”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指說話或寫作時過度引用古籍、典故來炫耀學識,帶有賣弄文采的貶義色彩。其核心含義與“掉書袋”相同。
2. 詞源發展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生硬堆砌典故的文風,如魯迅舉例:“假使要掉文袋,可以說‘桃紅柳綠’”,暗指這種表達雖正确但刻意做作。
4. 語言特征
5. 同義詞辨析 與“掉書袋”完全同義,二者可互換使用。區别在于“掉文袋”更側重文學性引用,“掉書袋”適用範圍更廣。
建議:該詞常用于文學評論領域,日常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誤傷合理引用古籍的行為。
掉文袋是指掉落的紙條或文稿袋,原指書生或文士落在路上的文稿。現在泛指寫得好的文章或書畫等。
掉字的部首是手(扌),總筆畫數為12畫。
掉字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它的意義演變成了現在所指的文稿掉落。
掉字的繁體寫法為「掉」。
在古代,掉字的寫法和現代相似,隻是在字形上有些微小差異。
他的文章水平很高,經常能掉出令人驚歎的文袋。
文袋掉、掉文袋、文袋掉落等
寫得好的作品、出色的文章等
寫得差的作品、平凡的文章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