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義節烈。《後漢書·宋弘傳》:“ 弘 弟 嵩 ,以剛彊孝烈著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南有《曹娥碑》, 娥 父 盱 ,迎濤溺死。 娥 時年十四,哀父屍不得,乃號踴江介……赴水而死。縣令 度尚 ,使外甥 邯鄲 子禮 為碑文,以彰孝烈。”《明史·孝義傳二·王世名》:“妻 俞氏 ,撫孤三載,自縊以殉,旌其門曰孝烈。”
“孝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記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孝烈”由“孝”與“烈”組合而成,指代對父母或國家的忠孝節烈行為。其中:
最初多用于描述個人對家庭的孝與義,後擴展至對國家、民族的忠誠與犧牲,如《水經注》中記載曹娥投江尋父屍,被贊“孝烈”。現代語境中,該詞使用頻率降低,更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
“孝烈”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忠孝節義的核心價值觀,既是對個人品德的極高贊譽,也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家族與國家雙重責任的重視。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文獻,可參考《後漢書》《明史》等史書原文。
孝烈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孝」和「烈」。
「孝」的部首是「子」,筆畫數為三畫;「烈」的部首是「火」,筆畫數為四畫。
「孝烈」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孝義文化,指的是孝敬父母或對國家事業忠誠到極緻的美德。「孝」意味着對父母盡孝,「烈」表示堅定、勇敢和無所畏懼。
「孝烈」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孝烈」。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孝烈」的寫法并無太大變化。
1. 他表現出了對父母的孝烈之心。
2. 這位将軍以孝烈忠肝義膽為人稱道。
孝順、孝道、忠孝、烈士、烈性。
孝敬、孝心、忠誠、忠貞。
不孝、忤逆、背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