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五鬥米道。 清 龔自珍 《非五行傳》:“ 王莽 不聞 張角 、 張魯 、五鬥米、三裡霧。”
(2).《晉書·隱逸傳·陶潛》:“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 潛 歎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 義熙 二年,解印去縣。”後用以指微薄的官俸。 唐 韓翃 《家兄自山南罷歸獻詩叙事》詩:“初辭五鬥米,唯奉一囊錢。” 宋 王安石 《寄丁中允》詩:“顧惜五鬥米,無辜自拘囚。”亦省作“ 五鬥 ”。 宋 王禹偁 《賢人不家食賦》:“入官未免于五鬥,探學徒窺于數仞。” 清 唐孫華 《同年沉昭嗣明府談杭州西谿之勝》詩:“辭官歸養母,恥折五鬥腰。”
“五鬥米”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典故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古代俸祿的象征意義
本義指微薄的官俸收入。典故源自《晉書·陶潛傳》記載,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向權貴低頭而辭官,感歎“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此處的“五鬥米”代指縣令的俸祿(一縣之令的日俸約為五鬥米),後引申為對低微收入或不值得屈從的利益表達蔑視,如《漢語大詞典》将其注解為“微薄的官俸”。
宗教與曆史專有名詞
東漢時期張陵創立的“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是中國早期道教派别之一。該教派因入教者需繳納五鬥米作為信資而得名,見于《後漢書·劉焉傳》及《三國志》等典籍。《辭源》中明确記載:“五鬥米道,東漢張陵所創的宗教組織”,反映了這一詞彙在宗教史中的特殊指代。
兩種含義均被《古代漢語詞典》收錄,體現了該詞在漢語語義系統中的文化層積性。
“五鬥米”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寓意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以下是綜合各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五鬥米”最廣為人知的含義源于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典故。據《晉書》記載,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為微薄俸祿(即“五鬥米”)向權貴屈膝逢迎而辭官歸隱。此處“五鬥米”并非确指五鬥米的實物,而是象征低微的官俸,體現古代文人對氣節的堅守。
“五鬥米”另一重含義與道教流派“五鬥米道”相關。該教派由東漢張道陵創立,信徒需交納五鬥米作為入教信資,故得此名。不過,部分史料(如《三國志》)稱其為“米賊”,帶有貶義色彩,需注意語境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或道教曆史背景,可參考《晉書》《三國志》等文獻或權威詞條。
傲童裁編裁紅點翠慘遭潺顔垂顧刀鋸鼎镬道聽塗說典辭刁訟煩富放橫分牀同夢浮議哥倫布怪物官砦古色古香宏休蔣月泉見閻王勦撲幾乎不喇喇蛌辣硬類成俐齒伶牙黎孑離哩連瞢瞢女陴霈澤扁舟乘興平窿前冊遷倅遷善秦茾颀秀雀羅三社傷面子瘆疴室氏衰羸説藝嘶嗄搜寥陶遂頹向土坑我妮遐景小女子小型下品下資協韻新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