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莓的意思、蛇莓的詳細解釋
蛇莓的解釋
多年生匍匐草本。全株被白色柔毛。複葉,有小葉三片。初夏開花,黃色,單生于葉腋。果實為聚合的瘦果,深紅色,有小毒,着生于膨大球形而呈海綿質的花托上,形似草莓。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蛇蟲咬傷、癰瘡腫毒、咽喉腫痛等症。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蛇莓》﹝集解﹞引 陶弘景 曰:“蛇莓,園野多有之。子赤色,極似莓子,而不堪啖。”
詞語分解
- 蛇的解釋 蛇 é 爬行動物,身體細長,體上有鱗,沒有四肢。種類很多,有的有毒,有的無毒。以蛙、鼠為食,大蛇亦吞食大的獸類:蛇蛻。蛇行。蛇蠍。蛇足(喻多餘無用的事物)。畫蛇添足。 蛇 í 〔委(卛 )蛇〕見“委
- 莓的解釋 莓 é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葉有長柄,開白花,果實紅色,味酸甜。 〔木莓〕落葉灌木,高近二米,果實紅色,由多數小核果合成,可食。亦稱“山莓”、“懸鈎子”。 〔寒莓〕常綠蔓生小灌木,果實紅色,到冬天
專業解析
蛇莓(學名:Duchesnea indica)是薔薇科蛇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被定義為“一種常見野草,果實紅色可食,全草可入藥”。該植物在我國分布廣泛,民間又稱“蛇泡草”“龍吐珠”等。以下從詞源、形态、用途三方面進行釋義:
一、詞源釋義
“蛇莓”名稱最早見于明代《救荒本草》,據《中國植物志》記載,其命名可能源自兩種說法:一因植株常生長于陰濕蛇類出沒處;二因傳說蛇類喜舔食其果實表面分泌物,故得名。該名稱在《本草綱目》中亦有收錄,歸類為“草部”藥用植物。
二、形态特征
- 植株結構:匍匐莖長30-100厘米,三出複葉呈菱狀卵形,葉緣具鈍鋸齒。花期4-7月,單生黃色五瓣花,直徑1.5-2.5厘米,與草莓形似但較小。
- 果實特性:聚合果呈半球形,表面密布紅色瘦果,直徑約1厘米,味淡微甘。據《中華本草》描述,其瘦果内含單粒種子,表面具網狀凸起。
三、傳統應用
- 藥用價值:全草入藥稱“蛇莓草”,《中藥大辭典》載其性寒味甘,具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效,用于治療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含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活性(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常用中草藥圖譜》)。
- 食用禁忌:盡管《救荒本草》記載饑荒時可充饑,但生食過量可能引起輕微腹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示,野生蛇莓可能吸附重金屬污染物,不建議隨意采食。
注:本文植物分類學内容參考《中國植物志》電子版(http://frps.iplant.cn),藥理學數據引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審定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蛇莓(學名:Duchesnea indica)是薔薇科蛇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名稱和特性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名稱由來
- 形态關聯
果實形似草莓但較小,表面有絨毛,常生長于陰暗潮濕處(如溪邊、林下),與蛇類栖息地重疊,故得名“蛇莓”。
- 民間傳說
傳說蛇莓是蛇的食物或唾液所化,雖無科學依據,但流傳廣泛,強化了名稱的由來。
二、形态特征
-
植株結構
- 莖葉:匍匐莖細長,可達1米;三出複葉,小葉倒卵形,邊緣有鈍齒,兩面被柔毛。
- 花果:黃色單生花,花瓣5片;聚合瘦果呈鮮紅色,直徑約1-2厘米,表面有顆粒狀突起。
-
與草莓區别
果實無香甜味,口感淡且微澀,花托海綿質,瘦果分散于表面(草莓為飽滿顆粒簇擁)。
三、藥用價值
- 傳統應用
《本草綱目》記載其性寒、微毒,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外敷治蛇蟲咬傷、瘡瘍腫毒。
- 現代用途
全草入藥,用于咽喉腫痛、痢疾、燙傷等;水浸液可滅農業害蟲。
四、生長與分布
- 環境:喜陰濕,常見于山坡、草地、河岸,海拔低于1800米。
- 分布:亞洲東部至南部(中國、日本、印度等),歐洲、美洲亦有引種。
五、注意事項
- 毒性争議:傳統認為有小毒,但現代研究顯示其毒性極低,果實可少量食用(味差),過量可能引發輕微不適。
- 民間誤區:雖名“蛇莓”,實際與蛇無直接關聯,僅為傳說或生态巧合。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本草綱目》或植物學權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隘谷骜蹇薄慢比象駁跞波神常憲讒害塵陋沖富串杖粗書打寒戰當勢導産吊杠二妃騑骖負子弓珧狗種谷簾寒難嗥叫黃條畫肆精曉積旬倦厭峻爵坎窞恐赫口音禮錢流波六箸輪扁斫輪醁醅毛兒八分門彩面命泥車瓦馬盤衍清平樂秦氏粉仁恤殺材捎貨伸大拇哥生意經深惟申重詩翰似箭在弦歲首讨回頭蹄羌脫俗委信小夏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