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酒尊 ”。亦作“ 酒罇 ”。古代盛酒器。《後漢書·章帝紀》:“ 岐山 得銅器,形似酒罇,獻之。”《後漢書·王霸傳》:“ 茂 ( 蘇茂 )雨射營中,中 霸 前酒樽, 霸 安坐不動。”《後漢書·張衡傳》:“﹝候風地動儀﹞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唐 羅隱 《梅花》詩:“愁憐粉艷飄歌席,靜愛寒香撲酒罇。”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詞:“我飲不須勸,正怕酒尊空。” 清 厲鹗 《人日立春用壬寅年人日雪韻》:“佳節翩翩故作妍,新詞祝向酒尊邊。” 清 潘其燦 《癸卯歲暮感懷》詩:“夢斷梅花鄉國遠,愁憑竹葉酒樽寬。”
酒樽(jiǔ zūn),是漢語中一個指代古代盛酒容器的名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詳細釋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盛酒器皿
指古代專門用于盛放酒液的器具,多為青銅、漆木或陶瓷制成,形制多樣,常見有圓腹、圈足、帶耳(鋬)或蓋的特征。《說文解字》對“樽”的注解為:“酒器也。從木,尊聲”,表明其木質器皿的屬性(後擴展至其他材質)。
“樽”與“尊”的關聯
“樽”是“尊”的後起分化字。“尊”本義為祭祀用的禮器(《說文·酋部》:“尊,酒器也”,後為區别用途,加“木”旁造“樽”字,專指日常飲酒器,體現漢字形義演變的邏輯。
典型結構
酒樽常配有承托的“承旋”(底座),部分帶蓋以防塵,兩側設耳便于持握。如《禮記·明堂位》載“犧象(犧尊、象尊)……皆天子之器”,可見其形制之考究。
材質演變
禮儀象征
作為宴飲、祭祀的核心器皿,酒樽承載“禮”的規範。《詩經·國風》中“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即以酒器為媒介表達待客之道。
文學意象
詩詞中“樽”常寄托情感,如蘇轼《赤壁賦》“舉匏樽以相屬”抒寫曠達,李白“金樽清酒鬥十千”象征豪情。
權威參考來源:
“酒樽”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盛酒器具,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實用功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擴展閱讀:酒樽不僅是實用器具,更承載了古代禮儀、藝術和文學價值,是研究漢晉社會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邯鄲博物館或故宮博物院的相關展品說明。
八慈白暗靶鏡才貌雙全側坐城操丑诋鋤鈎辍味多多許礬紅法社發憲布令費用蜂蛾佛理高山深澗滾瓜流水橫塹闳麗蛔厥将遇良材架子桀骜不恭階位擊蒙經明行修鯨飲進賢用能酒甕飯囊狷戾劻救罍樽粝米淪堕露宿馬蜂木堇潑髒水錢注傔卒趫疾起令靘壯戎曼騷學沙缽霎那間上肩容易下肩難上腴十光五色事态施政收果輸力桃花飯同侪同源詞晚節黃花銜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