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蕈的一種,有白色肥厚的菌蓋。供食用,味鮮美。 張家口 一帶出産的最著名,故稱。 王統照 《號聲·攪天風雪夢牢騷》:“正端上了一大品鍋清炖的豬與雞肉, 景武 搶先吃了幾筷子,卻咂着舌頭道:‘好鮮……這非使了好口蘑沒有的。’”
口蘑(學名:Tricholoma mongolicum)是漢語中特指一類生長于中國北方草原的珍貴食用真菌。該名稱源于清代張家口地區,因當地作為蘑菇貿易集散地而得名"口外蘑",後簡化為"口蘑"《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53頁。
從構詞法分析,"口"指張家口這一地理标識,"蘑"為蘑菇類生物的統稱,二字組合形成專有名詞,特指錫林郭勒盟至壩上草原一帶的天然白蘑《中國食用菌志》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三章。其菌蓋呈半球形,直徑3-12厘米,表面光滑呈乳白色,菌褶細密,菌柄粗短,具有獨特的杏仁香氣《真菌分類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148頁。
該物種生長環境特殊,需潔淨的沙質草原與特定菌植共生,主要分布于北緯41°-43°的幹旱草原帶《中國地理标志産品大典·内蒙古卷》中國質檢出版社,2018年,第217頁。在烹饪應用中,幹制口蘑因富含鳥苷酸鹽,能産生強烈鮮味,故有"素中之葷"的美譽《中華飲食文化大觀》中華書局,2020年,第89頁。
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口蘑具有"益胃氣、化痰理氣"的藥用價值,現代研究證實其含有多糖體、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硒等活性成分《中國傳統藥材圖鑒》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年,第332頁。
“口蘑”一詞有兩種解釋,其核心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名稱由來
因曆史上蒙古草原産的蘑菇通過河北張家口集散銷售而得名。張家口是清代蒙古與内地的貿易樞紐,故稱“口蘑”。
生物學特征
屬傘菌科真菌,菌蓋呈白色半球形,直徑可達17厘米,多群生于蒙古草原的羊骨或羊糞附近。
價值與分布
以鮮美著稱,是中國市場最昂貴的蘑菇之一,主産于内蒙古錫林郭勒、呼倫貝爾等草原地區。别稱包括白蘑、蒙古口蘑、雲盤蘑等。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烹饪方法或文化背景,可查看來源、4、7的完整内容。
背光摽搒冰棍撥亂反治哺饷詞狀脆響村砧丹霄刀室釣采帝阍鬥争鬥合短暫二江二料番社肥頭大面負賃感德鈎尺含利浣衣毀方虺蜓活鲅鲅勦絶佳趣戒忌靜樸衿棍金璇郎奶六區門牀馬道碾房拟憲皮箧锵喤起息棄瑕忘過羣衆關系蛆皮沙路傷折麝蘭實塌塌食油霜縷束桂曙霞四射挖心香包祥刑項墜顯宦線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