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 會稽 太守 劉寵 将内遷為大臣, 山陰縣 有五、六老人各贈百錢為他送行。 劉寵 難拂衆意,隻受每人一錢。後用為稱譽廉吏的典實。 清 鈕琇 《<觚賸>自序》:“旅食三年,不斷 臯魚 之淚;宦歸千裡,無餘 劉寵 之錢。” 沉昌直 《寄龍聖江西》詩:“ 劉寵 選一錢, 楊震 凜四知。”
“劉寵一錢”是一個源自東漢時期的典故,用于稱頌官員清廉。以下是詳細解釋:
東漢會稽太守劉寵因清廉勤政深受百姓愛戴。離任時,當地五六位老人各贈百錢為他送行,劉寵推辭不過,象征性地收下每人一文錢(或僅取一枚),後将這些錢投入江中以示不取分毫。此事傳為美談,後人稱他為“一錢太守”,并衍生出“劉寵一錢”這一典故。
“劉寵一錢”通過曆史事件和文學傳承,成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經典符號,至今仍被用以倡導為官者應克己奉公、取予有節。
《劉寵一錢》是一個成語,表示借用銀錢不歸還。劉寵是指劉徹,西漢時期的皇帝,一錢指的是一種古代貨币單位。
劉寵一錢的拆分部首是刀、宀、钅、钅,共有18個筆畫。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羅貫中所著的小說《三國演義》中,具體描述了劉備借錢給劉寵的情節。
繁體字的寫法是「劉寵一錢」。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劉寵一錢可以寫成「劉寵壹錢」。
他向我借了一百塊錢,結果就像劉寵一錢一樣,一分不還。
劉寵、寵辱不驚、一錢不值
拖欠借款、不償還
誠信守約、還款如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