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衰敗枯萎。 三國 魏 锺會 《菊花賦》:“百卉凋瘁,芳菊始榮。”
(2).形容容貌憔悴或貧困衰微。 宋 王谠 《唐語林·企羨》:“今形骸凋瘁,看即下世,一切為空,何第一之有?” 明 宋濂 《題<栲栳山人詩集>後》:“其出言可為世則,其制行可為世範,所以名閥之家雖凋瘁,多藉之以自立崛起。”
“凋瘁”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事物的衰敗與枯竭狀态,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凋”本義為草木零落,《說文解字》釋作“半傷也”,引申為衰落、損傷;“瘁”指過度勞累,《爾雅》注為“勞也”,後衍生出憔悴、衰微之意。二者組合後,詞義疊加強調事物因受損或消耗導緻的衰敗狀态,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衰敗枯萎”。
詞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魏晉文獻,如曹植《朔風詩》“繁華将茂,秋霜悴之”中“悴”與“凋瘁”意通。唐宋詩詞中多用于描寫自然景象與人生境遇的雙重衰微,如李商隱《贈荷花》中“此荷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暗含凋瘁意象。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常用于文學領域,既可形容植物枯萎(如“寒霜過後,滿園牡丹盡凋瘁”),也可比喻社會風貌或精神狀态的頹敗(如“戰火摧殘下,千年古城日漸凋瘁”)。《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标注為書面語詞彙。
近義辨析
與“凋零”“憔悴”存在細微差異:“凋零”側重客觀衰亡過程,“憔悴”偏重主體狀态,而“凋瘁”兼具客體衰敗與主體受損的雙重語義,常見于兼具寫景與抒情的語境。
注:本文釋義參考自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3版)、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凋瘁”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事物衰敗或人的身心狀态,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本義:衰敗枯萎
指植物失去生機,如花草凋零枯萎。例如三國魏鐘會《菊花賦》中提到“百卉凋瘁,芳菊始榮”,意為百花凋謝時菊花卻開始盛開。
引申義:憔悴衰微
形容人因貧困、疾病或勞累而面容憔悴、精神萎靡,也可指家道中落。如宋代王谠《唐語林》中“今形骸凋瘁,看即下世”,即用此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文獻。
敗殁八路軍避匿不融剗剔賜緩摧锉挫敗大苦耽懷刀子秤冬箑夏裘翻悔分崩離析封底改纂回鹘教研室忌禁劇戰開閣口垢苦學郎秩儡儡菱唱洛宴鸬杓虜子綠瑩瑩蠻垂谟典男婚女聘鲵齒旁觀匹夫小諒器業雀兒腸肚如手如足贍生繩趨尺步申文沈佚世界語矢志不搖私白四離踢天弄井彤銮通任晚詣玩閱瓦絲微捕甕器廂懸向用諧賈行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