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天入地的事都能做。形容本事大,能力強。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二折:“你道有 左慈 術踢天弄井, 項羽 力拔山也那舉鼎。”《西遊記》第二十回:“我 老孫 也捉得怪,降得魔,伏虎擒龍,踢天弄井,都曉得些兒。”《紅樓夢》第八一回:“咱們城裡的孩子,個個踢天弄井,鬼聰明倒是有的。”
(2).比喻放縱不拘,為所欲為。 明 馮惟敏 《感時》曲:“誰家貓犬怕聞腥,假意兒粧乾淨,掩耳偷鈴,踢天弄井,露面賊不自省。”《醒世姻緣傳》第三六回:“哄得漢子牢牢的信他是志誠老實的婦人,一些也不防閑,他卻背後踢天弄井。”
“踢天弄井”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ī tiān nòng jǐng,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解釋:
形容本領極大
指人能力超凡,能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如“上天入地”般無所不能。例如元曲《東堂老》中提到的左慈術“踢天弄井”,便是形容其神通廣大。
形容頑皮放縱
多用于描述孩童或行為放縱不拘,頑皮到極點的狀态。例如《紅樓夢》中曾用此詞形容孩子的調皮。
“踢天弄井”是一個形容詞性短語,意思是指行為愚蠢、荒謬或不切實際。它用來形容那些做事沒有頭緒或缺乏實際意義的人或行為。
“踢天弄井”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四個部首:足(⻊)、日(⺝)、廣(廣)和水(水)。
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踢天弄井”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小宛》中的“見兔而顧犬,踢天弄井”,意為看到兔子卻顧着踢天弄井。從此詩句中延伸出來,用來形容行為荒謬、愚蠢。
繁體字“踢天弄井”的寫法為“踢天弄井”。
在古代漢字中,踢字的寫法與現在相同。
天字在古代寫作“大”。
弄字在古代寫作“弓”。
井字在古代寫作“業”。
他所做的事情完全是踢天弄井,毫無實際意義。
不要再聽他的建議了,他總是踢天弄井,根本沒有頭緒。
踢皮球、弄假成真、井底之蛙。
胡鬧、傻乎乎、不着邊際。
切中要害、深思熟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