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回鹘的意思、回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回鹘的解釋

即回纥。詳“ 回紇 ”。


見“ 迴紇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回鹘(又稱回纥)是中國古代北方及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其曆史與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中亞地區發展有深遠影響。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回鹘最初指回纥人,是鐵勒諸部的一支,後擴展為對突厥、蒙古等遊牧民族的泛稱。其名稱源于古突厥語,788年改“回纥”為“回鹘”,取“回旋輕捷如鹘(猛禽)”之意,象征勇猛與敏捷。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與崛起
    回鹘源自鐵勒部落,早期遊牧于蒙古高原的色楞格河與鄂爾渾河流域。唐代初期,在唐朝支持下擊敗突厥,并于744年建立回鹘汗國,疆域橫跨蒙古高原至阿爾泰山。

  2. 與唐朝關系

    • 政治上:接受唐朝冊封(如懷仁可汗),并協助平定安史之亂,鞏固了軍事同盟。
    • 經濟上:通過“絹馬貿易”用馬匹換取唐朝的絲綢、茶葉,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繁榮。
  3. 衰落與遷徙
    840年,回鹘汗國因内亂和黠戛斯攻擊瓦解,部衆分三支西遷:

    • 一支遷至河西走廊,發展為甘州回鹘;
    • 一支遷至吐魯番盆地,建立西州回鹘;
    • 另一支遷至中亞,參與建立喀喇汗王朝。

三、文化影響

  1. 民族融合
    回鹘與漢、吐蕃、契丹等民族交融,部分融入華北漢人,另一些成為維吾爾族祖先的重要組成。

  2. 語言文字
    回鹘文源自粟特字母,後被蒙古文借鑒,成為元朝官方文字之一。

  3. 宗教與習俗
    早期信仰薩滿教,後受摩尼教、佛教影響,形成獨特的文化體系。其服飾(如回鹘髻)、騎射傳統在唐代廣泛傳播。

四、現代意義

回鹘的曆史印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脈絡,其西遷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文化、經濟交流,為新疆地區的民族格局奠定基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分支(如甘州回鹘)或與其他民族的關系,可參考敦煌文獻及《新唐書》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回鹘

回鹘,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一支,即回纥部落的人。回鹘一詞的拆分部首是“囗”和“鹿”,它的筆畫數是12畫。

回鹘一詞來源于古代,最早見于北魏的史書《魏書·列傳第二十六·許肉山劉肉山》:“又旬日,裡守告引奇特鈴鹿。”其中的“鈴鹿”即指回鹘族的頭飾,後來逐漸演變成回鹘一詞。

在繁體字中,回鹘的寫法是「回鶻」,隻是外形稍微有所變化,但意思和拼音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回鹘這個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烀瞘」。烀意指煙火,瞘意指眼皮的下垂。這個寫法主要是通過形聲兼容的方式來表示回鹘這個詞的含義。

以下是回鹘一詞的例句:

1. 回鹘部落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一支。

2. 在曆史上,回鹘部落曾與中國有密切的交往。

組詞

回鹘帳篷、回鹘文化、回鹘部落、回鹘族群

近義詞

突厥、葛邏祿、回纥

反義詞

中原漢族、南方遊牧民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