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eak up;come apart;fall to pieces] 四分五裂,形容國家、集團等分裂瓦解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論語·季氏》
形容國家、集團或組織分裂瓦解。《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後漢書·鄧禹傳》:“四方分崩離析,形埶可見。” 宋 司馬光 《保業》:“臣竊觀自 周 室東遷以來,王政不行,諸侯并僭,分崩離析,不可勝記。凡五百有五十年而合於 秦 。”《痛史》第十七回:“此時正是國家分崩離析之際,豈可聽其閑居!” ********* 《中國國6*民6*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此派之拟議,以為今日 中國 之大患,在於無法,苟能藉憲法以謀統一,則分崩離析之局,庶可收拾。”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分崩離析漢語 快速查詢。
“分崩離析”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分裂瓦解,徹底崩潰”,常用來形容國家、集團或組織等因内部矛盾或外部壓力而四分五裂、無法維持統一的局面。
字面拆解
出處與背景
源自《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孔子用此批評魯國權臣季氏無視國家分裂危機的行為,後演變為成語。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該成語多用于正式語境,強調崩潰的徹底性和嚴重性,不適用于輕微矛盾或暫時分歧。
《分崩離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分裂瓦解、解體分散。在政治、社會或組織等方面,形容結構或秩序的崩潰和瓦解。
《分崩離析》的部首拆分為“刀”和“土”,其中“刀”為刀劍的部首,表示與刃相關的意思;“土”為土地的部首,表示與土地、地面相關的事物。
《分崩離析》的總筆畫數為11畫。
《分崩離析》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時期的《南齊書·雜志》。其中有一句話寫道:“分崩離析,自天子始。”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一個國家或一個團體内部秩序的瓦解和分裂。
在繁體字中,分崩離析可以寫作「分崩離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分崩離析的字形略有變化。其中,“離”字在古代寫作「離」,字形中的“隹”表示飛的意思,在字形上形象地表現了分散、離開的意思。
1. 當政治動蕩時,容易導緻社會分崩離析。
2. 在這次危機中,公司的組織結構分崩離析,許多員工紛紛離職。
3. 這個社團因為内部紛争而分崩離析,最終解散。
1. 瓦解:指對整體結構的不穩定和瓦解。
2. 崩潰:指嚴重受損,無法繼續保持原有的形态與結構。
3. 解體:指組織、國家等由于内部的沖突或外部的壓力而分裂、崩潰。
1. 近義詞:潰散、解散、分裂。
2. 反義詞:團結、穩固、統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