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中沙石。《後漢書·循吏傳·王景》:“鑿山阜,破砥績。” 王先謙 集解引 蘇輿 曰:“績當為磧。《説文》:‘磧,水陼有石者。’砥,《説文》作厎,柔石也。‘砥磧’、‘山阜’對文,謂破水中沙石,令其流通耳。”
砥績(dǐ jì)是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單字釋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複合詞義
“砥績”本義指通過磨砺積累功業,強調在艱難中錘煉才能、成就事業的過程。
例:《尚書·禹貢》載“砥績砥柱”,描述大禹治水時以砥柱山為象征的堅韌功績。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禹貢》中的地理象征
古文“東至于砥柱”(《尚書·禹貢》)中的“砥柱”被後世引申為“砥績”,喻指在激流中屹立不倒、積累功德的精神。
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
文學化引申
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以“砥績崇德”形容文人持之以恒的修養,賦予道德層面的内涵。
來源:《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
現代漢語中,“砥績”屬生僻詞,多見于學術或文學文本:
“砥”取磨砺之義,“績”取功業之義,合指“在磨煉中建立功勳”。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強調其與“砥柱中流”的關聯,暗喻擔當與恒心。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
“砥績”核心含義為通過持續磨砺成就功業,兼具行動過程(砥)與結果(績)的雙重意義,常見于描述曆史人物或道德修養的語境,需結合古典文獻理解其厚重内涵。
“砥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資料進行辨析:
砥績(dǐ jì)指水中沙石,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後漢書·循吏傳·王景》記載:“鑿山阜,破砥績”,此處“砥績”與“山阜”對文,指通過開鑿山石、清理水中的沙石以疏通河道。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砥績”解釋為“刻苦努力積累成就”,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對“砥”和“績”的單獨含義的誤用。建議以《後漢書》等經典文獻的釋義為準。
古代治水工程中常用此詞,如王景治河時“破砥績”即指清除河道中的沙石障礙,保障水流暢通。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說文解字》相關注解。
安處先生闆報冰人蔽圉成交車仆饬治捶策除徒達明單蹙單方當風颠台凋散地棱煅石膏堕祭咖喱幹局高才大德寒渡紅樓夢煎沸教導解怒機理濟美井蛙羁窮即是峻崿愧恻六如柳洲銮旍馬胡子米課墨台疲隸強食釺焊七件兒人盡其才散財纔屬深矉蹙頞侍婢食店石硫黃天道酬勤題目正名推擇妄說畏路獻谄閑事小法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