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峻的山崖。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援瓊枝,陟峻崿,以遊乎其下。”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湘水》:“歷山崖,隥險阻,峻崿萬尋,澄源湛于下, 應水 湧于上。” 元 揭傒斯 《春莫閑居寄城西程漢翁十五韻》:“寧與無心遊,不受衆目憐。褰衣必峻崿,散步亦名園。”
(2).比喻品格剛直。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 諸城 風節峻崿,奪情不起,自不至媕娿選懦如 吳省蘭 輩。”
峻崿(jùn'è)是漢語中用以描述山勢險峻的複合詞,由"峻"與"崿"兩個形聲字構成。從《漢語大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可知:"峻"本義指山高而陡峭,《說文解字》解作"高也";"崿"特指山崖的棱角,《玉篇》釋為"崖也"。二字疊加使用,強化了"險峻陡峭"的核心語義,常見于古代地理文獻及山水詩文。
在具體語用中,該詞多用于三方面語境:其一指自然山體的險要形态,如《水經注》"連山峻崿,隒峰相拒";其二喻指人生境遇的艱難,如王勃《滕王閣序》"披峻崿而重深"的引申用法;其三作為建築美學術語,形容假山疊石的造型技法,見計成《園冶》"掇山須合峻崿之勢"。
權威辭書系統收錄了該詞的演變脈絡。《辭海》指出其最早見于魏晉時期的骈體文,至唐宋時期完成從地理名詞到文學意象的轉化。《現代漢語詞典》則标注其為書面用語,現代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及特定修辭場合。相關詞組"峻崿層巒""崿峙嵯峨"仍保留在成語體系中,印證了該詞彙的曆時傳承價值。
“峻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峻”指山勢高而陡峭,“崿”意為山崖,組合後形容險峻陡峭的山峰或崖壁。這一用法在古典文獻中常見,例如:
“峻崿”也用于比喻人剛正不阿的品格,強調如陡峭山崖般不可動搖的堅毅特質。例如元代揭傒斯詩句“褰衣必峻崿”,以山崖的陡直暗喻品性正直。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水經注》等古籍原文。
哀感頑豔安卧敝舌不那稱配瞠視褚薛從惡是崩大甲點索丁西林惇惇遁士二面防微蓋泉杆菌桂心嚾噪花媳婦兒火辎計籌吉林省金漿玉醴鹫峯就世框子髡牝老框框冷清靈域落篷抛丸辟居請骸骨全軍深徹聲文慎護瘮人審信時饷霜刃束金斯巴達克同盟松綁宋方歲紀狧穅及米塌翼天姿鐵索同爨頑啬文練鄉男閑邁絃外音閑隟小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