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gratiate oneself with sb.] 獻媚,做出使人歡心的姿态或舉動,以讨好别人
獻谄于後。——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奉承谄媚。《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雖然獻諂、效勤、攛掇的人不計其數,大小事多要串通得這兩個,方才弄得成。” 明 朱國祯 《湧幢小品·兩淵》:“ 潘淵 進《嘉靖龍飛頌》……﹝ 王淵 ﹞進《世廟頌》。京師人為之語曰:‘兩 淵 有兩口,口闊大如鬥,笑殺 張羅峰 ,引出一羣狗。’人之獻諂如此。”
“獻谄”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xiàn chǎ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指通過奉承、谄媚的姿态或行為讨好他人,通常帶有貶義,強調為謀取私利而刻意迎合。
多用于批評刻意讨好權勢者的行為,常見于書面語或對曆史、文學現象的評述。例如:
“獻谄”強調通過谄媚手段謀求利益,具有明确的負面色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意圖。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用例,可參考《指南錄·後序》或《二刻拍案驚奇》。
獻谄,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獻"和"谄"兩個字組成。獻元旦給領導是一種獻賀的表達,迎合領導的喜好是谄媚的一種表現。
現在,我們來拆解一下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獻"字由"犭"和"㇀"組成,"犭"是犬的偏旁部首,表明與犬有關,"㇀"是捺的筆畫,表示寫字時筆畫的一種順序;"谄"字由"讠"和"單"組成,"讠"是言的偏旁部首,表示與言語有關,"單"則是獨立的字。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秦風·石城之陽》中有一句話:"無言谄下,民莫懷之。"其中的"谄"即為獻谄的意指。
在繁體字中,"獻"字保持不變,而"谄"字則變為"諂"。繁體字的使用主要是由于中文的書寫形式與繁體字更為相似,所以在一些場合使用繁體字。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以"獻"字為例,古時的寫法中往往會多畫一隻手在牲畜頭上,表示獻祭的意思。而"谄"字在古代寫法中則采用了另一種形式,将其分為三個部分,上面兩個部分與現代一樣,下面的部分則是由"大"和"讠"兩個字組成。
以下是一些關于獻谄的例句:
1. 他總是對老闆獻谄,獲得了晉升的機會。
2. 這種獻谄的行為違背了誠實守信的原則。
一些與獻谄相關的詞彙包括:
組詞:谄媚、獻殷勤、巴結
近義詞:拍馬、奉承、谄言
反義詞:忠誠、正直、坦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