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恻的意思、愧恻的詳細解釋
愧恻的解釋
羞慚憂傷。 宋 王安石 《與徐賢良書》:“自後日欲修問,而乃重煩手教,先加撫慰,重以愧惻也。”
詞語分解
- 愧的解釋 愧 ì 羞慚:羞愧。慚愧。愧色。愧怍(慚愧)。愧疚。愧赧(因羞愧而臉紅)。愧悔。問心無愧。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恻的解釋 恻 (惻) è 悲痛:恻隱。恻怛(憂傷)。恻恻(悲痛的樣子)。凄恻。恻然。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愧恻"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愧"和"恻"兩個字組合而成,主要表達一種因内心不安而産生的憐憫、同情與自責交織的情感。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愧 (kuì): 本義指因做錯事或未能盡責而感到羞恥、不安。如《說文解字》釋為“慚也”。引申為感到對不起、辜負了他人。
- 恻 (cè): 本義指悲痛、憂傷。《說文解字》釋為“痛也”。引申為同情、憐憫,對他人的不幸遭遇感到難過。
- 合義 (kuìcè): 将“愧”與“恻”結合,“愧恻”形容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态:既因為自己的行為(或未能行動)而感到慚愧不安,又對因此受到傷害或處于困境中的對象(通常是人)産生深切的同情和憐憫。它強調的是在愧疚感驅動下産生的恻隱之心,或因目睹他人苦難而反思自身責任所産生的愧疚感。
-
情感内涵
- 愧疚感驅動下的同情: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或疏忽)給他人帶來了痛苦或不便時,在感到自責(愧)的同時,也會對對方的處境産生強烈的憐憫(恻)。
- 同情引發的自省與愧疚: 看到他人的不幸或痛苦,在産生同情(恻)之餘,可能會反思自己是否與此有關聯、是否有能力卻未施以援手,從而産生愧疚(愧)之情。
- 核心是一種交織的、不安的悲憫: 這種情感并非單純的難過或單純的羞愧,而是兩者相互交織、相互強化的複雜心境,帶有強烈的不安和道德上的自省意味。
-
用法與語境
- 描述心理狀态: 常用于描述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感受,特别是面對他人苦難、自身過失或未能滿足他人期望時。
- 書面語色彩: “愧恻”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算很高,帶有一定的書面語色彩和文學性,常用于比較正式或需要表達細膩情感的語境中。
- 例句:
- 看到災民流離失所,他心中充滿愧恻之情。(既同情災民,又可能為自己未能做得更多而自責)
- 未能及時幫助朋友渡過難關,他深感愧恻。(因自己的“未能”而愧疚,同時憐憫朋友的困境)
- 老人孤獨的背影,令他頓生愧恻。(同情老人的孤獨,可能也隱含對自己未能多陪伴或社會未能照顧好老人的反思)
-
同義詞辨析
- 慚愧: 更側重于因過失或不如人而感到羞恥不安,不一定包含強烈的同情憐憫成分。
- 愧疚: 強調因做錯事或未能盡責而感到内疚、自責,情感重心在“愧”上。
- 恻隱: 強調對他人不幸遭遇産生的同情、憐憫之心,是仁愛之心的開端(如“恻隱之心,人皆有之”),情感重心在“恻”上,不一定包含“愧”的成分。
- 愧恻: 同時包含“愧”和“恻”,是愧疚與憐憫的交織,情感更為複雜和深刻。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對“愧恻”一詞有收錄和解釋,是大型權威性漢語語文辭書。其釋義通常能準确反映該詞的古典與現代用法。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作為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其對“愧恻”的釋義代表了該詞在當代标準漢語中的含義和用法。
- 《辭源》(修訂本): 側重探求詞語的古義和源流,對于理解“愧”和“恻”的本義及結合過程有重要參考價值。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對“愧”和“恻”兩個單字的古義有詳細解釋,有助于理解“愧恻”的構成基礎。
網絡擴展解釋
“愧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ì cè,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愧恻”指因自己的行為或過失感到羞慚和憂傷,既包含内心的愧疚自責,也帶有悲傷的情緒。它強調因過錯或失當引發的複雜情感,常見于書面表達。
2.詳細解析
- 情感層次:
- 愧疚(愧):因自身錯誤或不足感到羞慚,如“問心無愧”的反面。
- 憂傷(恻):帶有悲痛、憐憫之意,如“恻隱之心”中的情感延伸。
- 語境使用:
多用于描述因言行不當或未達預期時,内心産生的自責與悲傷交織的情緒。例如宋代王安石在《與徐賢良書》中提到“重以愧惻”,表達對友人書信未及時回複的歉意與不安。
3.使用場景
- 文學表達:常見于古典文學或書信中,如王安石的書信案例。
- 現代語境:可用于形容對他人或自身過失的深刻反省,如“聽聞他的遭遇,我深感愧恻”。
4.近義詞與關聯詞
參考資料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曆史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古典文學詞典或宋代文集。
别人正在浏覽...
愛媚暗中傾軋蚌胎寶煤襃閻鬓鴉彼我搏桑簿決蠶室獄常類讒邪趁火搶劫螭蛟沖涼躭獨典制底平膰肉副本竿頭日進館長龜冷支床漢武托孤號簿烘襯環璧黃妳奂若叫破進膳九三鼎久稀句廉開口見心快便匡規烈風蝼蟻貪生亂董董弭首碾磨親幸七十二疑冢秋典渠廋沙鹭盛氣臨人伸直事威水崖陶然自得鬀度土圜丸蘭五蟲五氣朝元先典憲眷仙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