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畏途。比喻艱難的世道。 明 袁宗道 《初春和陸放翁韻》之一:“嬾向時人争巧拙,久遊畏路耐鹹酸。”
“畏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比喻艱難的世道,與“畏途”同義,常用于形容充滿險阻的社會環境或人生境遇。
最早見于明代袁宗道的《初春和陸放翁韻》詩句:“嬾向時人争巧拙,久遊畏路耐鹹酸。”
(注:詩句通過“畏路”暗喻官場或世道的艱難,表達詩人對現實的感慨。)
部分網絡資料(如)将“畏路”解釋為“害怕走路”,這一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對字面的現代誤解。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場合以主流釋義為準。
《畏路》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畏路的意思是害怕或害怕面對某條道路。這個詞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的心理狀态。
《畏路》的第一個字是“畏”,它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10;第二個字是“路”,它的部首是足,總筆畫數為13。
《畏路》源自于古代漢字“畏”和“路”的組合。在繁體字中,畏和路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有關《畏路》中兩個字的古代寫法,請參考以下:
畏的古代寫法:畏(部首:田,筆畫:10)
路的古代寫法:路(部首:足,筆畫:13)
以下是幾個例句,以幫助更好地理解《畏路》的用法:
1. 面對失敗,他畏路而逃,沒有勇氣繼續努力。
2. 這段艱難的旅程令他畏路,但他還是決定前進。
與《畏路》相關的組詞有:
1. 畏縮:害怕面對困難而退縮
2. 畏懼:對某物或某種情況感到害怕
3. 畏罪:害怕受到懲罰或責備
與《畏路》的近義詞是“畏難”和“膽怯”,這兩個詞都表示對困難或挑戰的害怕。
與《畏路》的反義詞是“勇往直前”和“勇敢”,這些詞表示勇敢面對困難,毫不畏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