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米課的意思、米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米課的解釋

以米谷繳納的賦稅。《宋書·良吏傳·徐豁》:“郡大田,武吏年滿十六便課米六十斛,十五以下至十三,皆課米三十斛,一戶内隨丁多少,悉皆輸米……今若減其米課,雖有交損,考之将來,理有深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米課"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指向中國古代以米谷作為實物形式征收的賦稅。其核心含義和要點如下:

一、基本釋義與曆史背景 "米課"指封建王朝向百姓征收的米糧作為賦稅,是"實物稅"的重要形式之一。該制度多見于唐、宋至明清時期,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常與"錢課"(貨币稅)相對應。其征收依據包括田畝數量(田賦)、人口(丁稅)或特定政策(如漕糧)。

二、具體形式與演變

  1. 田賦米課:以土地為基礎,按畝征收定額米糧,如宋代"二稅"中的夏秋糧征收。
  2. 漕糧轉運:部分米課需由民衆運抵指定倉庫(如京倉),稱為"漕米",屬特殊勞役附加稅。
  3. 折色與本色:明代後,"米課"可折銀繳納(折色),但實物米糧(本色)仍為重要形式,尤其在漕運體系内。

三、征收方式與社會影響 官府通過裡甲、糧長等基層組織征收米課,常引發百姓負擔加重、運輸損耗("漕弊")等問題。清代《賦役全書》詳細記載了各省米課定額,反映其制度化特征。

四、文獻例證 《明史·食貨志》載:"天下稅糧,令民以粟、麥、錢、鈔、絹、布折輸。"其中"粟"即包含米課。《清會典》亦詳列漕糧征收細則,印證其行政規範性。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賦稅史》(國家稅務總局組織編寫),詳述曆代實物稅形态。
  2. 《宋史·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明實錄》中財政制度記載,台灣中央研究院版本。
  4. 《清代賦役制度研究》,陳支平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鍊接需特定數據庫權限,此處提供權威出版物信息供讀者溯源。)

網絡擴展解釋

“米課”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含義為以米谷繳納的賦稅,常見于古代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根據《宋書·良吏傳·徐豁》記載,“米課”指通過繳納米糧來完成的賦稅義務。例如,武吏年滿十六需繳納六十斛米,十三至十五歲則繳納三十斛米。

  2. 詞義解析

    • 米:指去殼後的谷物,如稻米。
    • 課:此處指賦稅或征收,而非現代常用的“課程”義。
  3. 曆史背景
    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以實物(糧食)為主的稅收形式,尤其在農業社會中,糧食作為重要經濟資源,常被直接用于稅收征收。

  4. 現代可能的歧義
    需注意,現代網絡語境中“米課”偶爾被誤用為線上教育平台名稱(如提及),但此用法與曆史詞義無關,且權威性較低。

建議結合《宋書》《漢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進一步考證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嗄飯百裥裙被保護人北風秉燭待旦閉約碆盧猜三喝五裁整唱本車水馬龍道具登遐短骨端敏耳背惡斁根由公人跪謝詭詐骨殖嚎叫賀餞鹄觀悔讀南華繪影繪聲胡拉混扯鉀肥加年見微知着角襪激光棘門棘門軍究識菊酎蘭芷兩潘涼水晾夏骊戎倫敦民富國彊内交搶掠強梁淺明髯叟爇雞賞賢罰暴生甯麝帏疏不破注通辦晩景畏伏圍護圍隨習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