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侍女;女婢。《漢書·遊俠傳·陳遵》:“ 遵 起舞跳梁,頓仆坐上,暮因留宿,為侍婢扶卧。” 唐 于鹄 《唐中丞入道》詩:“侍婢休梳官樣髻,閹童新改道家名。”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婦女·命婦以妒受杖》:“禮部緻仕左侍郎 楊宣 妻 王氏 ,素妒悍。杖殺侍婢十餘人。 宣 不能制,東廠上其事,命逮治。”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丞相還派了兩位自己府裡的侍婢來陪伴你。”
“侍婢”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指古代家庭中負責侍奉主人的女性仆人,具體解釋如下:
侍婢即「侍女」或「女婢」,指古代貴族、官宦或富裕家庭中從事侍候、雜役的女性仆人。該詞由“侍”(服侍)與“婢”(女仆)組合而成,強調其職業屬性。
與“丫鬟”相比,“侍婢”更強調職業身份的正式性,多用于書面記載;而“丫鬟”偏向口語化,常見于明清小說中。
該詞現已罕用于現代漢語,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若需了解古代奴婢制度的更多層級(如妾、家妓等),可進一步查閱社會史資料。
《侍婢》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為人侍奉的女仆人。
根據侍婢的組成結構,它的部首分别是 “亻”(人字旁)和 “女”(女字旁)。
侍婢一共有13個筆畫。
《侍婢》一詞源于古時,是用來形容古代貴族家庭所雇傭的女仆人的,她們主要負責侍奉主人、處理家務等。在繁體字中,侍婢保留了和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侍婢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古時候侍婢的寫法常見于古籍文獻中,一般将“婢”寫作“婢女”,不過“婢”字的含義是相同的。
1.她是我們家的侍婢,一直以來都服務得很周到。
2.侍婢對主人忠心耿耿。
3.在古代,侍婢是貴族家庭必不可少的存在。
組詞:侍奉、侍候、女仆、女傭
近義詞:下人、婢女、使女
反義詞:主人、雇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