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偵察。 南朝 梁簡文帝 《與衡山侯恭手令》:“諜候惟遠,箱庾惟積。”
“諜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ié hòu,其核心含義是偵察,具體指暗中觀察、探聽情報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諜候”指通過秘密手段獲取信息或監視目标的活動,常見于古代軍事或政治語境。例如,南朝梁簡文帝在《與衡山侯恭手令》中寫道:“諜候惟遠,箱庾惟積”,意為“偵察範圍要廣,糧倉儲備要足”,體現了該詞在戰略部署中的應用。
曆史背景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多用于描述軍事偵察或情報搜集。例如,和均引用梁簡文帝的文書,說明其曆史淵源。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能出現在曆史小說或學術研究中。
延伸理解
部分資料(如)将其歸類為成語,解釋為“暗中觀察、探聽消息”,但多數權威來源未明确支持這一說法,更傾向将其視為複合詞。
相關提示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軍事術語或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梁簡文帝集》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諜候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監視偵查敵情。
諜候的部首是言和戈,共有16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
在繁體字中,諜候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諜候的戈部在左邊,言部在右邊。
例句:
1. 情報部門通過諜候掌握了敵方的行動計劃。
2. 他被派去執行一項諜候任務,需要潛伏在敵方内部收集情報。
3. 諜候活動在戰争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些與諜候相關的組詞:
1. 諜報:指通過諜候活動收集來的情報。
2. 偵察:指通過觀察、調查等手段獲取情報。
3. 間諜:指受雇于他國或組織從事諜候活動的人員。
一些近義詞包括:間諜、偵查、監視。
諜候的反義詞為開放、透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