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y or sell on credit;give credit] 買賣貨物時延期付款或收款
本店本小利微,所有貨物,現金交易,一律不賒欠
買賣貨物時買方延期交款,或賣方延期收款。 宋 蘇轼 《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诏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從初徑於市易差出勾當人等頭下賒欠,本自疑慮,未敢一例除放申報者。”《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我從今日起,就把店裡的事即交付與你。一切買賣、賒欠、存留都是你自己主張。” 劉紹棠 《蒲柳人家》十一:“咱們現錢交易,不準賒欠。”
“賒欠”是一個經濟交易相關的動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基本定義
指買賣貨物時,買方延期支付款項,或賣方允許延期收款的行為。例如商家聲明“現金交易,一律不賒欠”,即強調即時結清,不接受延遲付款。
詞語結構
由“賒”(延期交易)和“欠”(未償還債務)兩個語素并列組成,體現交易中時間與債務的雙重屬性。
應用場景
曆史與文獻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獻,如蘇轼提及“市易賒欠”問題,說明其作為商業信用形式的曆史淵源。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法律條款,可參考《儒林外史》《紅樓夢》等文學作品中的描寫,或查閱經濟史相關研究。
賒欠是一個漢字詞語,多指以信用購買物品或服務,欠下債務而還未清償。簡單說,就是“賒”負債而“欠”未償還。
賒欠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貝和欠,貝字旁表示金錢,象征着財物。賒字是從貝字旁扁字形發展而來,欠字是表示欠債的意義。按照筆畫來看,賒有8畫,欠有4畫,總共12畫。
賒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一個古代的漢字。賒字的發展來源于商人之間以往信貸購買的方式。在繁體字中,賒字使用『賒』來表示。
在古代的寫法中,賒字并不是現在的嚴謹規範,形狀、結構和正字法都有所出入。例如,賒字在古代常常将欠部分寫作“千”或“千之”,整體像一個分號加個吃字,意思是令人負債。不過,這種寫法不再被使用。
1. 他因購買過多奢侈品而賒欠累累。
2. 這家店顯然不怎麼看重賒欠的客戶。
3. 他賒欠了很多錢,目前正在努力償還。
賒帳、欠款、欠債
負債、債務
付清、還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