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僞讓,故為推讓。 南朝 梁武帝 《直石頭》詩:“籠鳥易為恩, 屠羊 無飾讓。泰階端且平,海水本無浪。”《魏書·劉裕傳》:“及還 建業 , 裕 進侍中、車騎将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飾讓不受。” 唐 白居易 《讓絹狀》:“伏願天鑒照臨,知臣不是飾讓。”
“飾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指“僞讓,故作推讓”,即表面上的謙讓并非出于真心,帶有掩飾或虛飾的成分。例如古代臣子對封賞的假意推辭,或社交場合中禮節性的客套。
詞源與結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
現代語境中,“飾讓”可引申為形式化的客套行為,例如社交中的禮節性推讓(如拒絕禮物、誇贊時的回應等),需結合具體情境判斷是否隱含虛僞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飾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饣和譏。饣是“食品”部首,譏是“言語”部首。
饣部的筆畫數是3,它位于整個漢字的左邊,表示與食物相關的意思。譏部的筆畫數是10,它位于整個漢字的右邊,表示與言語相關的意思。
“飾讓”這個詞來源于《尚書·周書·武成》:“飾言以讓于師。”意思是通過修飾言辭來向長輩表示尊敬和謙讓。
在繁體字中,“飾讓”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飾讓”的寫法稍有不同。饣部在古代是由“飠”字來表示,而譏部在古代是由“訓”(讀音xùn)字來表示。
以下是一些關于“飾讓”的例句:
1.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飾讓是一種美德。
2. 他用優雅的言辭和姿态展示了飾讓之道。
3. 年長者和學者通常被視為具有更高的飾讓地位。
一些與“飾讓”相關的組詞包括:飾辭、飾師、讓位、讓步。
與“飾讓”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虛僞、假裝。
與“飾讓”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驕傲、自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