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犒勞軍隊。《新五代史·吳世家·楊行密》:“ 行密 因犒軍擒 霸 族之,得其兵數千。”《三國演義》第四五回:“ 玄德 乃備羊酒禮物,令 糜竺 至 東吳 ,以犒軍為名,探聽虛實。”《古今小說·臨安裡錢婆留發迹》:“ 越州 觀察使 劉漢宏 ,聽得 黃巢 兵到……情願多将金帛犒軍,求免攻掠。”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小浮梅閑話》:“史稱 延昭 智勇善戰,所得奉賜悉犒軍。”
“犒軍”是一個漢語詞彙,指通過物質或精神獎勵慰勞軍隊,以鼓舞士氣。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由“犒”(獎勵、賞賜)和“軍”(軍隊)組成,意為用酒食、財物等慰勞軍隊士兵,表達對将士的關懷與激勵。例如《三國演義》中劉備“以犒軍為名,探聽虛實”,即借慰勞軍隊之名行探查敵情之實。
曆史出處與用法
近義詞與擴展場景
文化意義
犒軍不僅體現物質支持,更蘊含對将士付出的認可,是古代軍事文化中維系軍心的重要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三國演義》《新五代史》等文獻。
《犒軍》是指表彰武裝部隊中的官兵,以激勵士氣和獎勵軍隊在戰鬥中的英勇表現。這個詞源自犒賞軍隊的行為。
《犒軍》這個詞包含了兩個漢字:犒和軍。
《犒軍》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公冶長》,原文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犁牛之子骍且角,雌牛之子骍且鳴,言忠信而動不可,犒乎!”這裡的“犒”字即表示獎勵和表彰的意思。後來在軍隊中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犒”字的寫法與簡化字基本相同,保留了部首和筆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古代寫法中,“犒”字的部首為⺧,總共有11筆。所以,古代的犒字寫作“⺧軍”。
1. 按慣例,每次勝利之後,将會舉行一場盛大的閱兵式,為勇敢的士兵們犒勞。
2. 今天我們要向這些為國家作出貢獻的軍人們表示感謝并舉行一個隆重的犒軍儀式。
犒軍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以下詞組:
近義詞:獎勵、表彰、獎賞
反義詞:懲罰、處罰、批評、責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