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犒軍的意思、犒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犒軍的解釋

犒勞軍隊。《新五代史·吳世家·楊行密》:“ 行密 因犒軍擒 霸 族之,得其兵數千。”《三國演義》第四五回:“ 玄德 乃備羊酒禮物,令 糜竺 至 東吳 ,以犒軍為名,探聽虛實。”《古今小說·臨安裡錢婆留發迹》:“ 越州 觀察使 劉漢宏 ,聽得 黃巢 兵到……情願多将金帛犒軍,求免攻掠。”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小浮梅閑話》:“史稱 延昭 智勇善戰,所得奉賜悉犒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犒軍(kào jūn)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用酒食、財物等慰勞軍隊,以示犒賞和鼓勵。該詞由“犒”與“軍”組合而成,具有明确的曆史文化背景和軍事實踐意義。

一、核心釋義

  1. “犒”的本義

    指以酒食、財物慰勞或賞賜有功之人,尤其特指對軍隊的慰勞。《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犒”,但《玉篇·牛部》釋為“饷軍”,《廣韻》注“勞也”。其行為本質是通過物質獎勵鼓舞士氣,體現對軍功的認可。

  2. “軍”的指代

    指軍隊、兵士。古代文獻中“軍”常指代成建制的作戰單位,如《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軍行”即指軍隊行進。

  3. “犒軍”的完整定義

    綜合《漢語大詞典》與《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犒軍”指在軍隊作戰、凱旋或駐防時,官方或民間以酒肉、糧饷、財物等慰勞将士的行為,旨在提振軍心、表彰功績。

二、曆史實踐與文化内涵

  1. 古代軍事傳統

    犒軍制度可追溯至周代。《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載齊孝公伐魯,魯國大夫展喜以“犒師”為名勸阻齊軍,是早期犒軍的典型事例。漢代以後,犒軍逐漸制度化,如《史記》載劉邦“勞軍”以激勵将士。

  2. 形式與内容

    犒軍形式多樣,包括:

    • 酒食犒賞:如宋代《武經總要》要求“戰勝則椎牛酾酒,大飨士卒”。
    • 財物獎賞:金銀、布帛等物質獎勵,常見于凱旋儀式。
    • 精神激勵:帝王或統帥親臨軍營,賦予犒軍政治象征意義。
  3. 文化延伸

    犒軍行為衍生出“箪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典故(《孟子·梁惠王下》),表達民衆對正義軍隊的支持,成為中華文化中軍民關系的象征。

三、現代語義與用例

現代漢語中,“犒軍”仍用于描述對軍隊的慰問活動,但更常見于曆史叙述或文學創作。例如:

“戰役結束後,當地百姓自發組織犒軍,送去糧食與衣物。”(《中國近代史資料》)

其近義詞包括“勞軍”“犒賞”“犒勞”等,均強調對軍隊的慰勞行為。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
  3. 《左傳譯注》:中華書局,2013年。
  4. 《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網絡擴展解釋

“犒軍”是一個漢語詞彙,指通過物質或精神獎勵慰勞軍隊,以鼓舞士氣。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由“犒”(獎勵、賞賜)和“軍”(軍隊)組成,意為用酒食、財物等慰勞軍隊士兵,表達對将士的關懷與激勵。例如《三國演義》中劉備“以犒軍為名,探聽虛實”,即借慰勞軍隊之名行探查敵情之實。

  2. 曆史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新五代史·吳世家》,記載楊行密“因犒軍擒霸族之”。
    • 古代戰争中,犒軍是提升凝聚力的常見手段,如《五代史平話》提到“具糧食犒軍”以支持作戰。
  3. 近義詞與擴展場景

    • 近義詞為“勞軍”,均強調對軍隊的慰勞。
    • 現代可引申為其他領域的激勵行為,如企業用獎勵鼓舞員工,但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
  4. 文化意義
    犒軍不僅體現物質支持,更蘊含對将士付出的認可,是古代軍事文化中維系軍心的重要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三國演義》《新五代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裔筆録詫絕潮煙呈交愁懑遄急單絞道傍苦李大糦電頭發單犯奸繁鬣鳳嘯浮筆浪墨乖譌冠辭桄桹貴牲寒鵲畫制校訂結婚證書計争季子裘捐世椐椐強強揩擊哐啷淩迸臨機處置美談木蘭詩南人攀連噴礴皮脂敲比筌魚日曛三人成市虎社交才能省轄市十拷九棒事期詩疏屬筆疏圃松公踼跌調達抟食圖國退走托舊物力縣分香檀嫌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