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竹殼。喻脆弱易掉落之物。 隋炀帝 《手诏勞楊素》:“ 汴部 鄭州 ,風卷秋籜, 荊 南塞北,若火燎原。”《晉書·苻堅載記下》:“今有勁卒百萬,文武如林,鼓行而摧遺 晉 ,若商風之隕秋籜。” 宋 唐庚 《瘧疾寄示聖俞》詩:“衰髮本無幾,脫去如秋籜。” 明 梁辰魚 《浣紗記·伐越》:“摧枯拉朽,如夏日之潰春冰;滅跡掃塵,如疾風之捲秋籜。”
“秋箨”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ū tuò,其核心含義是“比喻脆弱易掉落之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建議進一步查閱權威古籍或詞典(如《漢語大詞典》)以獲取更詳盡的語用案例及曆史淵源。
秋箨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詞彙,它指的是秋天的竹葉。秋指秋季,箨指竹葉。
秋的部首是禾,筆畫數為9;箨的部首是竹,筆畫數為12。
秋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和楚辭,其中大量描寫了秋天的景象,包括竹林的變化,所以有了這個詞。
秋箨的繁體寫作「秋箹」。
在古時候,秋箨的書寫方式可能會有些許變化,但基本結構與現代寫法相似。
1. 秋箨隨風飄落,給竹林披上了一層淡黃色的衣裳。
2. 竹樓前的秋箨如黃金般閃閃發光。
3. 秋箨密布的竹叢搖曳生姿,宛如一幅和諧的畫卷。
1. 竹箨:指的是竹子的葉子。
2. 青箨:指的是嫩綠色的竹葉。
3. 竹林:指的是種植或生長着竹子的地方。
1. 竹葉:指的是竹子上的葉子。
2. 秋葉:指的是秋季落葉的樹葉。
3. 青葉:指的是綠色的樹葉。
1. 春箨:指的是春天的竹葉。
2. 夏箨:指的是夏天的竹葉。
3. 冬箨:指的是冬天的竹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