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稱染缬。絲織品的一種染色方法。先在織品上描成花紋,然後用縫、紮等方法加以絞結,保留其底色,染後再解去縫線,即可出現種種花紋。我國 東晉 時已開始使用, 唐 代最為盛行。
“絞缬”是中國傳統手工染色工藝的專稱,又稱“紮染”“紮缬”“染缬”,其核心是通過物理防染技術形成花紋。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工藝
絞缬是一種通過縫、紮、捆、縛等方式對織物進行局部防染的技藝。操作時需先在織物上描出花紋,再用線繩絞結或縫制特定區域,染色後解開線結,被捆紮部分因未接觸染料保留底色,從而形成圖案。這一過程在《資治通鑒備注》中被描述為“撮揉以線結之,而後染色……其色斑斓”。
曆史發展
絞缬起源于東晉時期,唐代達到鼎盛,距今已有約1500年曆史。唐代文獻和文物中常見絞缬服飾,多用于宮廷和民間裝飾。
材料與特點
詞源解析
“絞”指纏繞、捆紮的動作,“缬”本義為有花紋的絲織品,合稱即“通過絞結方式染出花紋的技藝”。這一名稱直觀反映了工藝的核心步驟與成品特征。
如今,絞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仍在中國雲南、四川等地傳承,并融入現代設計,成為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結合的典範。
絞缬(jiǎo xié)是一個多義的漢字詞彙,下面我們來分别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絞缬是由“纟”(糾系的意思)和“辶”(走的意思)組成的,它的總筆畫數為19。
絞缬一詞最早見于《史記·鄒陽列傳》。當時指以繩索勒住人的脖子,使其窒息而死。
繁體字“絞纈”是此詞的另一種寫法,它的組成部分和筆畫數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不同。
在古時候,絞缬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由于漢字的演變和書寫形式的發展,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他的欺騙行為将絞缬自己。
那個犯人用絞缬将人質勒死。
絞缬這個詞也可以與其他字組成新的詞彙,例如:絞缬術、絞缬架、絞缬索等。
絞缬的近義詞有:絞繩、缢殺、勒死等。
絞缬的反義詞有:解脫、放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