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舍名。《後漢書·靈帝紀》:“ 光和 元年,初開 西邸 賣官,自關内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南史·梁紀上·武帝》:“ 竟陵王 子良 開 西邸 ,招文學,帝與 沉約 、 謝朓 ……等并遊焉,號曰八友。” 唐 皎然 《青陽上人院說金陵故事》詩:“千年秋色古池館,誰見 齊王 西邸 春?”
西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名詞,主要指向中國古代一處重要的皇家園林建築,其釋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西邸指東漢時期位于都城洛陽南宮西側的皇家園林别館,由漢靈帝劉宏于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興建。該名稱由方位詞“西”(南宮之西)與建築稱謂“邸”(高級官員或貴族的府邸、别館)組合而成,專指這一特定場所。
漢靈帝在西邸公開标價售賣官職,根據官職等級明碼标價(如“二千石官階售二千萬錢”),并将所得錢財貯藏于西園庫房。此事被史書稱為“西邸賣官”,成為東漢政治腐敗的标志性事件 (《後漢書·孝靈帝紀》)。
西邸内設“西園”,是皇室遊獵娛樂之地,亦用于接見臣僚、處理政務,兼具離宮與行政功能 (《資治通鑒·漢紀》)。
現代漢語中,“西邸”一詞已不常用,但作為曆史專有名詞,仍見于研究東漢政治史、宮廷制度的學術文獻中,用以指代漢靈帝時期的賣官制度及皇家園林遺址。
該詞釋義及曆史背景主要依據以下典籍: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典籍名稱及卷次,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西邸”是古代官舍名稱,在不同曆史時期有特定背景和用途,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東漢時期的賣官場所
據《後漢書·靈帝紀》記載,東漢光和元年(178年),漢靈帝在“西邸”公開賣官,标價從關内侯到虎贲、羽林等職位不等,成為當時政治腐敗的象征。
南朝齊的文學中心
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在南京開設西邸,廣招文學之士,梁武帝蕭衍、沈約、謝朓等“竟陵八友”曾在此聚集,推動文學發展。此處還發生過“神滅論”與“神不滅論”的著名學術辯論。
詩詞中的意象
唐代詩人皎然在《青陽上人院說金陵故事》中以“誰見齊王西邸春”追憶西邸的昔日盛景,賦予其文化懷舊的意涵。
注音與結構:拼音為xī dǐ(ㄒㄧ ㄉㄧˇ),字形結構為“西(獨體)+邸(左右)”。
現代釋義:現多指代曆史中的特定官舍,或用于文學、學術讨論的場所。
按鹘犴噬半休襃録背饑荒邊師捕廳側巴楞楚材出巡大班登登底薪第一桶金獨繭抽絲犯政溉濟故訓行號巷哭毫管龁齩會逮火落結緣豆計考擊切渴塵刻治空發瀾賤勞謙梁苑隋堤陵斥厲濁激貪籠鳥鸾集眉言箝口側目傔媵旗軍磲盌認實褥草三明治懾锉生防射宿濕潤潤水澆蓮殊質檖羅慆慆晚唐體聞譽握樞瞎弄校補邪炁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