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盜臣的意思、盜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盜臣的解釋

(1).謂盜竊府庫財物的官吏。《禮記·大學》:“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 鄭玄 注:“國家利義不利財。盜臣損財耳,聚斂之臣乃損義。”《新唐書·食貨志一》:“盜臣誠可惡,然一人之害爾。聚斂之臣用,則經常之法壞,而天下不勝其弊矣。”

(2).叛臣;簒奪之臣。 唐 權德輿 《故司徒兼侍中贈太傅馬公行狀》:“﹝ 建中 四年﹞冬十月,盜臣竊發,鑾輅狩于近郊。” 宋 王明清 《揮麈馀話》卷一:“ 昭宗 親兵既盡, 朱溫 羽翼已就, 行密 輩崎嶇於一邦,初務養練,不能遽成,此内外俱輕,盜臣得志之患也。” 明 方孝孺 《春秋諸君子贊·子家羁》:“ 魯 有盜臣,擅國自恣。 昭公 寡謀,躁以失位。” 柳亞子 《<胡寄塵詩>序》:“今之稱詩壇渠率者,日暮途窮, 東山 再出,曲學阿世,迎合時宰,不惜為盜臣民賊之功狗。”

(3).盜名欺世的官吏。 明 王廷相 《慎言·保傅》:“威福劫民,是曰權臣;德惠媚民,是曰盜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盜臣”一詞在古籍和現代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及使用場景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解析

  1. 盜竊府庫的官吏
    原指利用職權竊取國家財物的官員,最早見于《禮記·大學》。鄭玄注釋稱:“盜臣損財,聚斂之臣損義”,強調其破壞性雖限于財物層面,但危害性低于橫征暴斂之臣(、2、3、5均提及此義)。

  2. 叛臣或篡權者
    唐代文獻中擴展為背叛君主、篡奪權位的臣子。例如《新唐書·食貨志》指出其損害雖集中于個人,但動搖統治根基。權德輿《馬公行狀》中以“盜臣”指代叛亂者。

  3. 欺世盜名的官吏
    明代王廷相《慎言·保傅》将“盜臣”定義為表面施德惠民、實則謀取私利的虛僞官員,強調其名實不符的特性。

二、現代語境延伸

部分詞典(如)将“盜臣”作為成語,側重“背叛國家”的貶義色彩,可能與古籍中的“叛臣”含義重疊,但弱化了原典中關于財物盜竊的細節。

三、使用辨析

可通過(漢典)、(滬江詞典)查閱古籍原文及權威注釋,(查字典)提供成語化解釋的差異視角。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盜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表示“偷竊”和“奴仆”之意。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盜:部首為皿,總筆畫為十一畫。 - 臣:部首為臣,總筆畫為六畫。 來源: 《盜臣》一詞源于古代漢語,用于描述偷竊和奴仆的行為。 繁體字: 《盜臣》的繁體字為「盜臣」。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盜臣》的古漢字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意思和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他是一個有盜臣行為的人。 2. 這位奴仆表現出了盜臣的特征。 組詞: - 盜賊:表示“竊取財物的人”。 - 忠臣:表示“忠誠的臣子”。 近義詞: - 盜竊者:表示“進行偷竊的人”。 反義詞: - 勇士:表示“勇敢而正直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