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猛獸咆哮。多用以比喻震怒。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哮闞之獸,張牙奮鬣。”《文選·陸機<辯亡論>上》:“哮闞之羣風驅,熊羆之衆霧集。” 李周翰 注:“哮闞,虎震聲也。言兵勇叫之勢,若虎之震聲。” 唐 陳子昂 《谏用刑書》:“乃稱兵中夏,将據 洛陽 ,哮闞之勢,傾宇宙矣。”
“哮阚”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存在兩種常見說法(xiāo hǎn 或 xiào kàn),但根據權威古籍和現代詞典的考證,其标準發音應為xiào kàn。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猛獸咆哮,後引申為形容人震怒時的狀态或氣勢,常帶有威懾、兇猛的意味。
與“咆哮如雷”“聲嘶力竭”等詞義相近,但“哮阚”更側重威嚴與震懾力,常見于描述權威人物或激烈沖突的場景。
《哮阚》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呼噪、大聲呐喊的聲音。
《哮阚》的部首是口字旁,表示與口相關的事物。它的拆分筆畫分别是:"哮"有10畫,"阚"有12畫。
哮阚是一個古代的漢字詞語,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被先賢們用來描述強烈的聲音或喊叫。
哮阚的繁體字為「嘷閌」。
古時候,哮和阚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哮的古字形為「口堯」,阚的古字形為「閌幹寸」。
1. 他們在球場上高歌哮阚,表達着他們對自己所支持的球隊的熱愛。
2. 軍隊訓練時,教官用哮阚的聲音指揮士兵們進行各種動作。
哮天犬、哮天狗、嘷鬧、嚎叫等。
吼叫、喧嚣、喊叫、嚷嚷等。
寂靜、安靜、噤聲、無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