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著名法曲。為 開元 中 河西 節度使 楊敬忠 所獻。初名《婆羅門曲》。經 唐玄宗 潤色并制歌詞,後改用今名。傳說中亦有為 唐玄宗 登 三鄉驿 望 女兒山 及遊月宮密記仙女之歌歸而所作等說,雖荒誕不可信,但每被詩人搜奇入句。 唐 劉禹錫 《三鄉驿樓伏睹玄宗女兒山》詩:“ 三鄉 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 唐 白居易 《長恨歌》:“ 漁陽 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明 何景明 《聽琴篇》:“忽然翻作 廣寒 遊,知是《霓裳羽衣曲》。”參閱《新唐書·禮樂志十二》、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三。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宮廷樂舞套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藝術價值。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後的詳細解釋:
起源與演變
該曲最初名為《婆羅門曲》,由開元年間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或楊敬忠)進獻。唐玄宗李隆基對其進行了藝術加工,融入道教元素和神話意象,并更名為《霓裳羽衣曲》。另有傳說稱玄宗遊月宮時受仙樂啟發而創作,雖為附會之說,卻增添了傳奇色彩。
藝術特點
文化影響與文學記載
該曲被視為盛唐樂舞巅峰之作,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詳細描述了其演奏過程,劉禹錫《三鄉驿樓伏睹玄宗望女兒山》及《長恨歌》中“驚破霓裳羽衣曲”等詩句均印證了其曆史地位。
後世意義
現代語境中,“霓裳羽衣曲”也用于形容極盡華麗的服飾或超凡脫俗的美感,但其核心仍指向唐代這一融合多元文化的藝術瑰寶。
注:部分文獻對獻曲者姓名(楊敬述/楊敬忠)及創作細節存在差異,需結合史料進一步考證。
《霓裳羽衣曲》是一首古代音樂作品,也被用作是漢字中的一個詞語。這個詞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如下:
《霓裳羽衣曲》字面意思是指一首歌曲,也可以引申為一種服飾。在古代文學中,這個詞語常常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
《霓裳羽衣曲》的拆分部首是“雨”和“衣”,總共有13個筆畫。
《霓裳羽衣曲》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文學作品中,文人通過這個詞語來描繪宮廷中妃子的美麗形象。
《霓裳羽衣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霓裳羽衣曲。
在古時候,《霓裳羽衣曲》的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隻是字形可能有些許差異。
1. 聽了《霓裳羽衣曲》,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妙的畫卷中。
2. 這位舞者穿着一襲霓裳羽衣曲,優雅地舞動着身姿。
組詞示例:霓裳、羽衣、曲調。
近義詞示例:绮羅、華美、婀娜。
反義詞示例:樸素、平凡、簡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