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習;習慣。《新唐書·藩鎮傳·王承宗》:“ 鎮州 世相繼,人所狃習,惟拒命則讨之。”《元史·世祖紀四》:“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 錢基博 《無錫光複志》:“當是時,父老子弟,狃習故常,安于 清 廷久,驟見更革,逐去 清 廷官吏,益駭疑莫措。”
“狃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詞義
“狃習”指長期形成的習慣或熟習的狀态,強調因重複而形成的行為模式或認知慣性。例如《新唐書》中“人所狃習”描述鎮州地區民衆對世襲制度的適應。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詞義演變
該詞早期側重“熟習”,後逐漸延伸為“因循守舊”的隱含義。如錢基博《無錫光複志》中“狃習故常”即指民衆對舊制度的習慣性依賴。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出現于曆史文獻分析或特定語境,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慣性思維”“固習”等深層含義。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以獲取更精準的語義辨析。
狃習(niǔ xí)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意思是指一個人的壞習慣、惡劣行為或者不好的愛好。它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一方面有着不良的品行或行為習慣。
狃習的拆分部首是犭(犬的變體),狃的總筆畫數為8,習的總筆畫數為3。
《狃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義》中,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具體的起源和來源已無法考究。
狃習的繁體字為「狃習」。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狃的形态為「⺨」,習的形态為「」。
1. 他很早就養成了不愛學習的狃習,導緻成績一直不太好。
2. 他的狃習是愛拖延,經常會在最後一刻才開始做事。
狃習可以和其他詞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詞彙,如狃習不改、狃習難改等。
狃習的近義詞包括惡習、壞習慣、不良行為等。
狃習的反義詞可以是好習慣、良好行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