诟恥的意思、诟恥的詳細解釋
诟恥的解釋
亦作“ 詬恥 ”。恥辱。《左傳·哀公二年》:“今 鄭 為不道,棄君助臣,二三子順天明,從君命,經德義,除詬恥,在此行也。” 唐 柳宗元 《上湖南李中丞幹廪食啟》:“ 董生 曰:‘明明求財利,唯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是皆詬恥之大者,而無所避之,何也?” 清 唐才常 《上歐陽中鹄書》之四:“ 譚大中丞 因去歲 中 日 釁起,大蒙詬恥,遂思廣儲武備,奏請 武昌 添設槍礮局。”
見“ 詬恥 ”。
詞語分解
- 诟的解釋 诟 (詬) ò 恥辱:“诟莫大于宮刑”。 辱罵:诟罵。诟病(指責,辱罵)。诟谇(辱罵指斥)。诟厲。诟詈。诟辱。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恥的解釋 恥 ǐ 羞愧,羞辱:羞恥。雪恥。奇恥大辱。恥笑。恥罵。 榮 筆畫數:; 部首: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诟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 恥辱: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和權威辭書(如漢典),指羞恥或蒙受的屈辱。例如《左傳·哀公二年》中“除诟恥”即表示洗刷恥辱。
- 批評與嘲笑:現代辭書(如查字典)補充了動态含義,指通過公開批評或嘲笑他人不當行為,使其感到恥辱。
二、詞源與結構
- “诟”:本義為辱罵、指責(如“诟病”)。
- “恥”:指羞恥、羞愧。二者結合既可指“恥辱本身”,也可引申為“對恥辱行為的揭露”。
三、使用場景
- 古典語境:常用于描述國家或個人遭受的屈辱,如唐代柳宗元《上湖南李中丞幹廪食啟》中“诟恥之大者”強調巨大的恥辱。
- 現代用法:多用于批評性語境,如譴責社會不良現象或道德缺失行為,通過輿論壓力促使其反思。
四、例句參考
- 《左傳》:“經德義,除诟恥,在此行也。”
(通過道義行為洗刷恥辱)
- 清代唐才常:“大蒙诟恥,遂思廣儲武備。”
(因蒙受恥辱而加強軍事準備)
五、注意事項
- 若用于現代批評場景,需注意語境合理性,避免人身攻擊。
- 古義與今義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具體含義。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典籍、權威辭書及現代語用解釋,涵蓋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诟恥》是什麼意思
《诟恥》是一個形容詞,意指公開批評或責備他人所做的不道德或可恥的行為,以此來表示對其羞恥或憤慨。
拆分部首和筆畫
《诟恥》的部首是言部,共有15筆。
來源
《诟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尚書·虞夏書·大禹谟》:“吲喈诟恥。”
繁體
《诟恥》的繁體字為「詬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有時候将《诟恥》寫作「詬識」,「詬識」的意思與「诟恥」相同。
例句
他對别人的錯誤行為進行了強烈的《诟恥》。
組詞
相關的組詞有:诟病、诟罵、诟責。
近義詞
近義詞有:指責、責備、抨擊、譴責。
反義詞
反義詞有:稱贊、贊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