拊背扼喉的意思、拊背扼喉的詳細解釋
拊背扼喉的解釋
猶言附背搤吭。《舊唐書·良吏傳上·薛大鼎》:“請勿攻 河東 ,從 龍門 直渡,據 永豐 倉,傳檄遠近,則足食足兵。既總天府,據百二之所,斯亦拊背扼喉之計。”參見“ 拊背搤吭 ”。
詞語分解
- 拊背的解釋 輕拍肩背。表示撫慰。 晉 葛洪 《抱樸子·交際》:“為可臨觴拊背,執手須臾,欲多其數而必其全,吾所懼也。” 唐 李百藥 《妾薄命》詩:“羞聞拊背入,恨説舞腰輕。”
- 扼喉的解釋 卡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部位。《三國志·魏志·荀彧傳》:“公以十分居一之衆,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 唐 陳子昂 《上西蕃邊州要危事》:“臣觀其衝要,視其山川,信是 河西 扼喉之地。”
網絡擴展解釋
“拊背扼喉”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fǔ bèi è hóu,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
核心含義
比喻控制要害,制敵死命,常用來形容在鬥争或競争中占據關鍵位置,使對手無法反抗。例如《史記》中提到:“與人鬥,不扼其吭(喉嚨)、拊其背,未能全勝”,強調攻擊或控制敵方緻命弱點的重要性。
-
字面拆解
- 拊(fǔ)背:拍打背部,暗指從後方壓制;
- 扼(è)喉:掐住喉嚨,指直接威脅生命的關鍵位置。
兩者結合,體現“前後夾擊、控制核心”的策略。
出處與用法
- 曆史典故
源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夫與人鬥,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原為軍事戰術,後演變為成語。
- 後世應用
唐代《舊唐書·良吏傳》中,薛大鼎曾以此計謀作為據守要地的策略,說明其應用範圍擴展至政治和戰略領域。
近義詞與用法特點
- 近義詞:擊中要害、拊背扼吭。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通常作謂語或定語,強調“控制關鍵點”。
- 注意讀音:“背”在此處讀bèi(意為背部),而非bēi(背負)。
示例與擴展
- 例句:
“占據天府之地,示以豪傑,實為拊背扼喉之計。”(《新唐書·薛大鼎傳》)
- 英語翻譯:Hit at the spine and seize by the throat(直譯,體現控制要害之意)。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或例句,可參考《史記》《舊唐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拊背扼喉,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安慰或勸慰一個人,表達對他的鼓勵和支持。下面給出有關這個詞的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拊:手部做拍打的動作,由手部的部首扌組成,共計5畫。
- 背:肩膀後部的部位,由背部的部首⺼組成,共計9畫。
- 扼:用手或力量壓制、控制,由手的部首扌和擊的變形⽖組成,共計9畫。
- 喉:指喉嚨,由口的部首口和喉音的辛組成,共計12畫。
來源:
《拊背扼喉》這個詞源于漢語中,由于人們常常在安慰或鼓勵他人時會拍打對方的背部或用手壓制對方的喉嚨,因此形成了這個詞語。
繁體:
在繁體字中,“拊背扼喉”這個詞的書寫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拊背扼喉”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相似。
例句:
- 他在我失去信心時,總是會拊背扼喉地鼓勵我。
- 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總能以溫暖的拊背扼喉幫我度過難關。
組詞:
與“拊背扼喉”相關的組詞有:拊掌、鼓勵、勸慰、安慰。
近義詞:
與“拊背扼喉”相近義的詞語有:鼓勵、激勵、打氣、安撫。
反義詞:
與“拊背扼喉”相反義的詞語有:打擊、責備、阻撓、逼迫。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我很樂意再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