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eat harvest] 收割麥子
收割麥子。《人民文學》1981年第1期:“今年麥收,一人準備三把鐮刀。”
麥收是漢語中描述農作物成熟與收獲的專有名詞,指小麥等谷物在成熟後進行的收割活動。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麥”指禾本科植物小麥,“收”表示獲取成熟的農作物,合稱特指小麥成熟後的農事階段。這一詞彙常見于中國北方農耕區,具有顯著的季節性和地域特征。
從農事周期來看,麥收時間因氣候差異呈現梯度特征:長江中下遊地區集中在5月下旬,黃淮海平原在6月上旬,東北及西北地區則延續至6月中旬。該時期涉及冬小麥、春小麥等主要品種,傳統農具如鐮刀、連枷已逐步被聯合收割機替代,體現了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
在曆史文化維度,麥收承載着中華農耕文明的深層記憶。《詩經·豳風·七月》記載“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印證了周代已形成系統的農作物收獲體系。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更被民間稱為“忙種”,直接關聯麥類作物的搶收搶種時序。現代氣象數據顯示,中國年均小麥收割面積達3.4億畝,占全球總量的17%,突顯麥收在國家糧食安全體系中的戰略地位。
注:引用來源包括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古代農耕文化研究》、農業農村部《2023年全國麥收進度報告》、古詩文網《詩經》典籍庫等權威文獻。
“麥收”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和用法:
發音:mài shōu
字面解釋:指麥子成熟後的收割過程,是農業生産中的重要環節。例如《人民文學》1981年提到“今年麥收,一人準備三把鐮刀”,體現了傳統農事中對工具和效率的重視。
作為成語使用時,“麥收”比喻事物發展到成熟階段或取得關鍵成果的時刻。例如:“這個項目經過多年籌備,終于迎來麥收之時。”
麥收不僅是農事活動,也承載着豐收的喜悅和對自然的敬畏,常出現在文學、民俗中,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背字兒辯訴逋逃之臣澶淵赪卵馳魂宕魄穿鼻淳鹵醇質觸陷琮璜大搉打通關等無間緣低标號荻葓鼎鼐調和敦害鵝城俯偻蓋棺論定革路苟合鈎針瑰寶滾動軸承海沸山搖合婚晦望家産集聚金翅鳥聚螢映雪垮台櫑具劍良正靈菌龍涎香雒常馬溜子迷川耐用諾矩羅聘射侵薄請乞阒黑熱鬧場神華順理私逮誦號棠茇頹氣溫沴誣慢無目毋違缬衣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