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處士的意思、五處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處士的解釋

指 漢 末 徐穉 、 姜肱 、 袁闳 、 韋著 、 李昙 五隱士。《資治通鑒·漢桓帝延熹二年》:“尚書令 陳蕃 上疏薦五處士, 豫章 徐穉 、 彭城 姜肱 、 汝南 袁閎 、 京兆 韋著 、 潁川 李曇 帝悉以安車、玄纁備禮徵之,皆不至。” 宋 王禹偁 《乞賜終南山人種放孝贈表》:“臣等聞 陳蕃 之薦五處士,名動邦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處士”是漢語中用于指代五位隱逸高士的特定稱謂,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創作。該詞由“五”與“處士”組合而成:“五”表數量,“處士”指有才德而隱居不仕之人,語出《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謂處士者,德盛者也”。具體含義如下:

  1. 核心定義

    “五處士”多用于描述特定曆史時期或文化背景下五位具有共同隱逸精神的人物群體。例如,宋代文人林景熙在《霁山先生文集》中曾以“五處士”代稱五位拒仕元朝的南宋遺民。此類用法強調群體性隱逸行為,體現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道德觀。

  2. 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三重價值維度:

    • 政治态度:象征對亂世或異族統治的不合作立場
    • 道德标尺:如《後漢書·逸民列傳》所述“處士純盜虛聲”的批判性視角
    • 文學意象:常見于詩詞歌賦,如元代王冕《竹齋集》以“五處士”隱喻氣節堅守。
  3. 考據辨析

    需注意具體語境差異:

    • 漢代文獻《高士傳》記載的“五處士”指向河内老叟等具體人物
    • 明清地方志中則多用于泛稱某地五位知名隱者
    • 現代《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特别注明“多屬虛指,非确數”。

此概念在漢語詞義演變中呈現從具象到抽象的轉化軌迹,成為中華文化中隱逸精神的重要符號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五處士”指東漢末年五位以德行著稱卻隱居不仕的士人,具體解釋如下:

一、具體成員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五處士包括:

  1. 徐穉(豫章人,今江西南昌)
  2. 姜肱(彭城人,今江蘇徐州)
  3. 袁闳(汝南人,今河南駐馬店)
  4. 韋著(京兆人,今陝西西安)
  5. 李昙(潁川人,今河南禹州)

二、曆史背景 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尚書令陳蕃曾上疏推薦這五人,朝廷以“安車、玄纁”(高規格禮遇)征召,但五人皆拒絕出仕,堅守隱逸之志。

三、詞義解析

四、文化影響 宋代文人如王禹偁、宋祁等常在詩文中引用此典故,借以表達對高潔品格的推崇,例如宋祁詩句“漢囊一需頭,并薦五處士”。

拓展說明:東漢後期政治腐敗,許多士人選擇隱居以保持氣節,這種“處士”現象成為後世贊頌的對象,與魏晉隱逸文化有承襲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

鳌海超逸絕塵撐拄出臆打飽嗝兒刀頭舔蜜第三紀兜羅被斷絶肚裡淚下恩牓方外侶朏晨沸激府舍梗澁拱揖龔自珍滑漏謊皮匠夾窓簡約詳核澆蕩既定截鐵斬釘矜饬驚才風逸郡博隽異駒隙潦糞麟角鳳觜鸾聲呂祖師蟆津墓刻内诇颞顬排檔速率牽牽搭搭輕生乳牀瑞霭山籠善祥生辰生卉設儀手線私微索逋梭肚田服頹氣忘情晚節不終委褐笑矣乎隙壁戲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