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shame-sensitive]有羞恥心;自覺羞恥
真不識羞
知道羞恥。多用于否定式。《三國演義》第七十回:“ 張郃 出馬,見了 黃忠 ,笑曰:‘你許大年紀,猶不識羞,尚欲出戰耶?’” 清 李漁 《奈何天·夥醋》:“俗語説得好,一日不識羞,三日喫飽飯。”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哈哈,騙子……你不識羞。”
識羞(shí xi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表示懂得羞恥、有廉恥心的含義。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對其釋義、用法及文化背景進行詳細解析:
懂得羞恥
指人具備辨别是非的能力,對不當言行感到羞愧。
例:這孩子雖頑皮,但還識羞,被批評後會臉紅認錯。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知廉恥,明禮儀
強調道德層面的自覺性,與儒家“羞惡之心”一脈相承。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源于傳統倫理觀,如孟子提出“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強調羞恥心是道德的基礎。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2002年。
多用于教育場景,如“識羞知恥”“尚能識羞”,肯定人的道德自省能力。
知恥、有廉恥、明榮辱
無恥、恬不知恥、厚顔
來源:《新華同義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人能識羞,則善心易生;若冥然罔覺,終将堕于禽獸。”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
來源:中華書局《王夫之全集》,2010年。
“識羞”作為漢語倫理詞彙,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對道德自覺的重視,其釋義緊扣“知恥”這一核心,兼具語言價值與文化深度。
“識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知道羞恥”或“有羞恥心”,通常用于否定形式(如“不識羞”)來強調不知廉恥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否定句式:多通過“不”或“未”構成否定,如:
俗語與詩文:
“識羞”通過否定形式“不識羞”廣泛用于文學、口語中,表達對缺乏羞恥感的批評。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三國演義》《奈何天》等文獻 。
愛鶴失衆闆藍根編審筆海不忙不暴乘障除關槌牛酾酒楚越之急稻實電壓表蛁蟧都要端凝飛機鳳采姽婳古井國防文學後堤黃金徽灰儭回橋劍龍扃堂羁鞅巨卿拉大旗,作虎皮朗俊犁庭掃闾馬可·波羅蠻氈面申民快末進漚苎砏磤剖視圖潛濟謙豫齊镳清罇欽若秋點氣輿取諸宮中三臡八葅嫂嫂使臣房視爲兒戲太一銅鬥塗飾猥佌萎絶畏區吳天保下半旗下車瑕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