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疏的意思、拜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疏的解釋

上奏章。 唐 韓愈 《施先生墓銘》:“秩滿當去,諸生輙拜疏乞留。” 唐 陸龜蒙 《和襲美臘後送内大德從勖遊天台》:“若戀吾君先拜疏,為論台嶽未封公。” 清 黃遵憲 《馮将軍歌》:“北門管鑰賴将軍,虎節重臣親拜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拜疏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專指臣子向帝王呈遞奏章的禮儀性行為,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要點:

  1. 詞義解析

    • 拜:表恭敬的禮節動作,此處指“恭敬地呈遞”。
    • 疏:指臣子撰寫的奏議文書,内容多為谏言、陳情或議政(如《漢書·賈誼傳》所載“疏”體公文)。

      二字組合強調以莊重禮儀呈遞正式文書的行為規範。

  2. 曆史語境與功能

    拜疏是古代官僚制度的核心環節,常見于秦漢至明清時期。官員通過此形式向君主提出政策建議(如晁錯《論貴粟疏》)、彈劾官吏或彙報政務,需嚴格遵循文書格式與呈遞禮儀,體現君臣等級秩序(參考《中國曆史大辭典·制度史》)。

  3. 文化意蘊

    該詞承載儒家“文死谏”的忠君思想,如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殘年”即暗含拜疏背後的士人責任感(見《韓昌黎集》卷十)。


權威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拜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ài shū,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臣子向君主恭敬地呈遞奏章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拜”(恭敬行禮)和“疏”(奏疏、文書)組成,字面意為恭敬地呈上奏章,強調對君主或上級的尊崇态度。

  2. 曆史用例與出處

    • 唐代韓愈在《施先生墓銘》中記載:“秩滿當去,諸生辄拜疏乞留”,描述學生上奏請求老師留任。
    • 清代黃遵憲《馮将軍歌》中“虎節重臣親拜疏”,指重臣親自撰寫并呈遞奏章。
  3. 語境與延伸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履行職責時的正式禮儀,體現對皇權的敬畏和嚴謹的文書制度,常見于曆史文獻與詩詞中。

“拜疏”特指古代臣子以恭敬态度向君主提交奏章的禮儀性行為,與“上疏”“奏請”等詞義相近,但更強調禮儀規範。需注意與“拜問”“拜求”等表達請教之意的詞語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棓酸表正饞痨痞抽筋拔骨傳花擊鼓達權通變丁鞵浮光府衛覆查剛巧關撲珪冕汗流浃膚黃土高原宦途弧深煎熬節用金斷凈襪金花牋進退維艱擊球摎流譏戲積阻開務阃公樂宅連緝僚屬纚笄流行歌曲離俞啰囌緑暗紅稀嘛呢旗摩托車懦退樸略疲痾千裡眼拳打山啄木聲振屋瓦神識史閣十六字訣收盆瘦受娑羅籠陶頓條屬鐵爐秃管偎紅倚翠窩伴仙人箓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