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疏的意思、拜疏的詳細解釋
拜疏的解釋
上奏章。 唐 韓愈 《施先生墓銘》:“秩滿當去,諸生輙拜疏乞留。” 唐 陸龜蒙 《和襲美臘後送内大德從勖遊天台》:“若戀吾君先拜疏,為論台嶽未封公。” 清 黃遵憲 《馮将軍歌》:“北門管鑰賴将軍,虎節重臣親拜疏。”
詞語分解
- 拜的解釋 拜 à 表示敬意的禮節: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拜忏。禮拜。回拜。 恭敬地:拜托。拜謝。拜讀。拜别。拜谒(.拜見;.瞻仰陵墓、碑碣)。 行禮祝賀:拜年。拜壽。 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某種名義或職位,或
- 疏的解釋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暢:疏導。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義疏財。 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疏密。疏松。疏朗。疏曠。疏闊。疏落(?)。稀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不親密,關系遠
網絡擴展解釋
“拜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ài shū,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臣子向君主恭敬地呈遞奏章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
基本釋義
該詞由“拜”(恭敬行禮)和“疏”(奏疏、文書)組成,字面意為恭敬地呈上奏章,強調對君主或上級的尊崇态度。
-
曆史用例與出處
- 唐代韓愈在《施先生墓銘》中記載:“秩滿當去,諸生辄拜疏乞留”,描述學生上奏請求老師留任。
- 清代黃遵憲《馮将軍歌》中“虎節重臣親拜疏”,指重臣親自撰寫并呈遞奏章。
-
語境與延伸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履行職責時的正式禮儀,體現對皇權的敬畏和嚴謹的文書制度,常見于曆史文獻與詩詞中。
“拜疏”特指古代臣子以恭敬态度向君主提交奏章的禮儀性行為,與“上疏”“奏請”等詞義相近,但更強調禮儀規範。需注意與“拜問”“拜求”等表達請教之意的詞語區分。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拜疏》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向遠方緻意或表示遠隔遙遠之意。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即“拜”和“疏”。其中,“拜”是由手和足兩部分組成的漢字,表示向人行禮的動作。“疏”是由疒和禾兩部分組成的漢字,表示植物的叢開。
《拜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無法迅速傳遞信息,所以當有人需要向遠方的親友緻意時,就會選擇用這個詞來表達思念之情。
《拜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拜疎」。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總的來說,《拜疏》這個詞的字形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拜疏》的例句:
1. 我想對在遠方的朋友說一句《拜疏》,希望他一切安好。
2. 她站在窗前,望着遠方,心中暗暗念念着《拜疏》。
3. 每年過年,我們都會給外地的親屬寄去一封《拜疏》。
關于《拜疏》的組詞,可以結合其他漢字連成一句話,如:“拜見、拜謝、疏通”等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考慮使用一些表示問候或緻意的詞語,如:“問好、問候、問安”等。
反義詞方面,沒有明顯的反義詞與《拜疏》相對應。
希望上述回答能滿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