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督撫的敬稱。 明 蔣子正 《山房隨筆·陳詵》:“ 陸 ( 陸雲西 )遂将 詵 如 江陵 ,見之閫公 秋壑 ( 賈似道 ),俾充幕僚。”
根據現有資料,“阃公”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曆史性敬稱,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背景延伸
明清時期的總督(正二品)和巡撫(從二品)掌管一省或數省的軍民政務,職權顯赫。用「阃公」稱呼既體現對其軍事管轄權的認可(呼應「阃外」的典故),又通過「公」字表達敬意。
使用提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如需類似尊稱,現代可用「總督大人」「巡撫閣下」等替代表述。
《阃公》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守門的官員或者負責監管宮門的官員。
《阃公》的部首是“阜”,總共有13個筆畫。
《阃公》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古代宮廷内外分别設有守門的官員,其中宮門外的守門官員被稱為“阃公”。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代守門或者監管門戶的官員。
《阃公》的繁體字為「閈公」。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種寫法是「阄公」,至今仍有少數人使用。
1. 宮廷中的阃公負責守衛着重要的門戶。
2. 阃公守衛嚴密,任何人都不能私自進入。
阃門、阃戶、阃宮。
門衛、門丁、門房。
門内、門内官、廷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