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拜疏的意思、拜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拜疏的解释

上奏章。 唐 韩愈 《施先生墓铭》:“秩满当去,诸生輙拜疏乞留。” 唐 陆龟蒙 《和袭美腊后送内大德从勖游天台》:“若恋吾君先拜疏,为论台岳未封公。” 清 黄遵宪 《冯将军歌》:“北门管钥赖将军,虎节重臣亲拜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拜疏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专指臣子向帝王呈递奏章的礼仪性行为,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要点:

  1. 词义解析

    • 拜:表恭敬的礼节动作,此处指“恭敬地呈递”。
    • 疏:指臣子撰写的奏议文书,内容多为谏言、陈情或议政(如《汉书·贾谊传》所载“疏”体公文)。

      二字组合强调以庄重礼仪呈递正式文书的行为规范。

  2. 历史语境与功能

    拜疏是古代官僚制度的核心环节,常见于秦汉至明清时期。官员通过此形式向君主提出政策建议(如晁错《论贵粟疏》)、弹劾官吏或汇报政务,需严格遵循文书格式与呈递礼仪,体现君臣等级秩序(参考《中国历史大辞典·制度史》)。

  3. 文化意蕴

    该词承载儒家“文死谏”的忠君思想,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即暗含拜疏背后的士人责任感(见《韩昌黎集》卷十)。


权威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拜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ài shū,其核心含义指古代臣子向君主恭敬地呈递奏章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基本释义
    该词由“拜”(恭敬行礼)和“疏”(奏疏、文书)组成,字面意为恭敬地呈上奏章,强调对君主或上级的尊崇态度。

  2. 历史用例与出处

    • 唐代韩愈在《施先生墓铭》中记载:“秩满当去,诸生辄拜疏乞留”,描述学生上奏请求老师留任。
    • 清代黄遵宪《冯将军歌》中“虎节重臣亲拜疏”,指重臣亲自撰写并呈递奏章。
  3. 语境与延伸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员履行职责时的正式礼仪,体现对皇权的敬畏和严谨的文书制度,常见于历史文献与诗词中。

“拜疏”特指古代臣子以恭敬态度向君主提交奏章的礼仪性行为,与“上疏”“奏请”等词义相近,但更强调礼仪规范。需注意与“拜问”“拜求”等表达请教之意的词语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败露辨位不絶如缕齿少气锐慈侍次数措画打羣架大语登楼地门定志法郎吉妃匹丰田奉邀攻拔工尹广告颜料寒楸横调亨会荒怪悔怒护戎甲第校对员疾瘯藉资阱陷钜鳞了似良执寥閴料子服蝼蛄迈世茅竹梅华摩诃震旦内服内室乜嘢抛梁飘遥屏着俏媚软弱乳穴三九伤痕山衲势利视若无睹术人透泄退味五石六鹢戏薄稀糊烂